生活中,有人明察事理,未卜先知,前见是他们手中的矛,开荒拓路;有人却孤介自守,陷于极端的偏见当中,这时前见成了无法挣脱的泥沼。其实,无论是预见还是偏见,都只是初步理解事物的一种方式而已。要想要认清事物,避免陷入偏见,则需要不断地自我反省了。
诚然如伽达默克所言:“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着某种前见。”但无论是高明的前见抑或是偏狭的前见,都仅仅只是有助于理解而已,它只能作为一盏探路的灯,一把开道的刀,至于偏见还是预见,只不过取决于灯的亮暗,刀的锐钝罢了。预见与前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事人的生活阅历与学识水平,而往往这两者水平都较高的人,能够更好地做到所谓的“预见”事物,有助于更好认识事物。但我们能说“预见”能比“偏见”更好地认清事物吗?换言之,即便是提前认识到了部分事物,我们能说这是正确的吗?如果只是囿于争辩二者的对立关系,争相去避免“偏见”而去靠近“预见”,这本身就陷入了一种偏见。
“认识”不代表“认清”,我们常靠前见便下了定论,自认为能够预见,却实则陷入了一种偏见。从根本上来看,前见本身就是一种极富主观性的认识手段,人们却对它的客观性争论不休。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里的“千虑”,乃是多种前见相互叠加后的结果,然而即便是量化后也避不可免出现差错,由此可见前见的片面性。
因此,我们追求前见的普适性,就必须要有一个能够减少先入为主的观念的方法。换言之,假如只是凭借前见认识事物,往往会陷入泥沼。与预期的预见更是相距甚远。自省是一面镜子,可以帮助我们“正衣冠”,在复杂的脉络中不断又碰壁又不断整理,从而减少主观性可能带来的谬误。“吾日三省吾身”中的省,就是自我反省,对自身的自我怀疑,怀疑是否陷入了一种偏见,从而去尝试另一种看法,这样既有前见之明,又能脚踏实地,否则就会只能浮于事物的表面,无法深入理解。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古人所强调的反省乃是对方法论的思考,思考我们以怎样的方式更好地协调怎样协调前见与自省的关系。
自省与前见乃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两者。其实,人刚开始避不可免的要以偏见看待事物,因为知道的太少,认识还不足。但自省提供了悬崖勒马的机会,它能够不断地为自身积累客观的经验,从而助推前见更具有理性的思考,反之,积累到一定程度,深刻的预见也能加深自省的深度。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事物。
须知,要以自省为帆,方能扬前见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