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见判断,理性审查
诚如迦达默尔所言,早在世人认识事物之前,便已对事物带有预先的判断,这种被称为“前见”的判断使得所有理解都染上了自我的色彩,对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为前见本身就是由个人主观产生,不可避免有正确错误之分,正确者被赞为预见,错误者被贬为偏见。大多数人认为,预见带来利处,偏见产生弊端。就及时的效益而言,这固然有它的道理。但用长远的目光看,这又何尝不是偏见的一种?
一时的预见并非真理,一时的偏见也并非谬误。做出预见的人可能沾沾自喜而膨胀,忽略脚下眼前,然后又掉入偏见的漩涡中;产生偏见的人同样可能及时认清错误,匡正自身,使下次的前见化作预见。预见和偏见本就是前见这同棵感情树上的花朵,联系甚密,随时可能相互转移。由此观之,促成前见成为预见或是偏见,关键在于自身的性格。当下的预见、偏见决定不了未来,狭隘而又孤介自守和心胸开阔、见微知著面临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心胸开阔者自然不会让自己停留当下,而会磨砺自我,走向未来,狭隘者反之。
但事实上,不只是个别性格狭隘的人会产生长久而难以改变的偏见,我们绝大多数人组合而成的群体之中也往往如此。就如勒庞指出的那样,个人的理智往往被群体无意识所取代。在这样时代的大背景上,智者的预见时常被误认为是偏见。犹忆苏格拉底被执行死刑的从容,也记得布鲁诺面对火焰的高呼,这无疑是王开岭口中“时代杀死赤子”的悲剧。但正是这些悲剧推动了历史车轮的前行。智者的预见与时代的偏见的不断磨合推动了时代滚滚而前,将来某一天,时代会为过去的偏见致歉,而在那一天到来前,我们也需要纠正自己的偏见。
身处群体之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群体的偏见所裹挟。这种偏见无疑是潜移默化甚至难于改变的,但一旦发现这种偏见,我们要有承认它的勇气,即使面对“洞穴寓言”中的境地,也要敢于面前正视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才能有可能挽回错误,使偏见回归前见。苏格拉底曾说:“一个未经审查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哪怕我们不能完全纠正自己性格的缺陷,亦不能彻底改变社会环境氛围,也应该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用理性的目光加以审查前见,审查自我,审查生活。这才是如何将偏见回归前见又化成预见,最后助力于时代的最好方式。
如果我们都能冷静而热情地以理性审查、用前见判断来拥抱眼前的时代,即使拥抱可能有时错误,也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