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有言,“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某种前见”;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可以分为“影子”“实体”和“光”。其实,前见作为理解者在认识一种事物之前对事物的先行判断,即为影子,而实体乃事物客观存在其本身。我以为,我们应当把从影子处获得的前见转变为预见,而非偏见,让实体之光充分闪耀。
其实,前见如果未经正确的对待,很容易成为偏见。荀子曰“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此处的"相形"何尝不是一种偏见?即在尚未“论心”之前,先判断事物保留了偏见。同样的,乡土文化的日渐消亡,也体现了人们关于“乡村定落后于城市”之类的偏见。这类现象究其根本,不仅是因为人们内心狂妄自大,其自以为是的片面判断,甚至于不切实际的高谈阔论,皆为认清事物设下了层层障碍;再于社会角度看,从众心理的作祟,盲目随大流趋势的错误引导,也使人们偏离成功预见的航道,而悄然驶向偏见的暗礁却不自知。
但偏见之深入人心,其以潜移默化之势侵害社会的现象并非不可改变,央视主播朱广权便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在2017年春节前夕,《共同关注》节目播到最后,网友开始提问:过年电视台休不休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按照惯例主持人报一下节目安排就可以结束了,可朱广权开始舌灿莲花,“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没有四季节只有两季,你看就是旺季,你换台就是淡季”。他引领群众消除人们对新闻联播刻板印象,为新闻注入了澎湃活力。对偏见的置若罔闻,视而不管,单单与之相避难道不也是一种纵容?所以我们也当如朱广权一般,实现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使偏见转为预见。
而朱广权的成功是基于他敏锐的洞察力,开阔新颖的视角,以及多年的从业经验,由此可见,将前见转化为预见的关键在于我们对常识规律的掌握。而始终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冷静分析事物本质,能帮助我们破除重重迷雾见青天以认清事物。
我们当掌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运筹”,领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之“预”的精妙,如此方使我们驶向预见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