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张潮的《幽梦影》曾有言:“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古往今来,喜爱读书的贤人雅士数不胜数。有勤学好读,穿墙引光,映光而读的匡衡;家贫无油,无以继日,盛萤苦读的车胤;不舍昼夜,无光夜读,映雪而读的孙康;牛角挂书,学无止境,勤思不倦的李密。
为什么他们能够痴迷于手中的书本呢?我想正是印证了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言:“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些古代先贤们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到唯有置身于书本之中,吸取更多的思想、经验、理论,才能“蓄其气长其智”,不会在受挫受辱的逆境中“戡恭然自馁也”。
明镜可以照形,古事可以知今。培跟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刻,逻辑使人善辩。”
的确,无论是读什么书,都将对我们的生活和事业有巨大的帮助。滕姆斯说:“经验是一个残酷的教师,她先对我们进行考试,再对我们进行授课。”知识不仅仅是前人对我们宝贵的馈赠,更是于无形之中教导我们的工具,是我们打破思想枷锁、僵化思维的有力武器,是提前展望未来的百宝书、望远镜。
现代鬼才作家贾平凹说:“读书不一定要读纸做的书,山水可以读,云雨可以读,官场可以读,商场也可以读,甚至赌徒和妓女也可以读。”
是的,知识不局限于书本或者教师。它可以是身边的一件小事,陌生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跳出知识来自书本的传统思维,于生活中汲取知识、归纳吸收,才能更加的塑造自我。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知识的积累往往不是一关一溢的亏盈,也不是一是一地的得失,而是百川到海的泓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需要积累、吸收、内化,然后实践、检验,最后成就个人。在生活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谨记的是不能“于云端舞蹈”而是要“贴在地面步行”,自省、自慎、自律,让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成为个人、社会、国家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不断学习才能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新水长流;才能打破禁锢思想、在人生逆旅途中以此架桥、通伏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