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在困境中生活过,没有人可以做到一生没经历过任何的艰难困苦,就如同你不知道失败是什么,又怎么会了解成功一样,所有的人一定会在某一时刻产生一种特定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是不可或缺的。
一个饥饿的人才会去争取食物,一个经历过失败的人才会在成功后露出释然的微笑,一个经历过磨难的人才会在面对小困难时从容走过,而不会愁眉不展,因为一些“需要”告诉他们,你能走过。
远古时人类为了果腹而四处打猎,奔波四方,以打死猎物为目的,可一切都很费时费力。于是人们开始思考,利用身边的一切事物如石头、木头等,突然发现一切变得便捷,变得省时、省力,于是人们开始进一步的研究,开始打磨石头、木头做成工具,方便打猎,这时”需要”就是工具。
争夺天下,从人类拥有智慧时就出现了,但不知从何时起出现了“谋士”这个紧俏的职业,似乎又出现一个定律,一个雄霸天下的君主,身边一定有一个拥有特定技能的人才,比如:秦始皇身边的李斯、项羽身边的范增、刘彻身边的东方朔和主父偃等等,一系列的人也许心中偏爱,感觉刘邦似乎拥有更多。
一个泗水亭长,连名字都是按辈分排下来的刘邦,有着比常人多得多的运气,当需要谋士是,老天给他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当他需要将军是,老天给他一个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一切似乎那么顺利,一切也那么理所当然,只是因为他“需要”所以一切都应顺从他,都应归他所有。当然我们无法体会他的艰难,但他的“需要”却助他成了天下之主,成了一个朝代的开国君主。
我感觉刘邦是将“需要”用到极致的人,似乎可以将“需要”变的实际,变得比自身还完美,不知道是好是坏,是利是弊。
《西游记》大家都看过,一个唠叨的和尚,一个顽劣的猴子,一个好吃懒做的猪,一个勤劳的沙僧;一个永不改变的情节,唐僧不识妖,八戒总在落井下石,沙僧一直站在大师兄一边,而孙悟空则永远在唐僧“需要”时出现舍命相救,当他也无能为力时,各位神仙、菩萨、佛祖就该登场了,其实说白了《西游记》就是一个“需要”和被“需要”的故事,一个需求的过程。
也许言辞有些不当但过程不就是这样,也许中间会有感人的情节,动人的故事,可到头来还是“需要”和“不需要”罢了?
“需要”有好有坏,有利有弊,可以使人清醒也可以使人迷失。没人给“他”定性也没人可以完全客观公正的评判,因为人人都会有被“需要”迷失的时候,但也会有清醒的时刻,当清醒时就回首望望,曾经走过的错路,但不要后悔,因为“他”会是你人生路中重要的标杆,不怕这样的标杆过多,只怕从不敢竖起这样的标杆。怕不敢回首看那样的过去。
人生如白驹过隙,不知从何时开始,也不知从何而止,当我们来临时,面对世界,所有已存在的可以令我们为标杆的需要,都将来到身边,可是我们还应筛选,重组去完成“他”珍贵的价值,体现他完美一面。(指导教师:柏俊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