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我们步入了智能手机的时代。不论在休息时间,在上班上学的路上,还是在睡觉前,人们手里拿着的都是手机,而不再是书本。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一遍遍刷新着朋友圈,反复的看着身边朋友的新动态,而忽略了书本。贾平凹说过:“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而当今的人们却可谓是“手机之友不能一日不交。”
但是网络的发展的同时,一些文化知识也传播的越来越快。许多年轻人,会通过知乎,豆瓣等网络论坛,来增广自己的阅读量。这也许是现在很多人的阅读时间。这样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好处在于其方便性。在路上,在地铁上,在休息时间,轻轻划几下手指,我们就能阅读形形色色的文章。这样的阅读,随时开始,随时结束,是真正意义上的碎片化阅读。
我确实认为这样的阅读方式很便捷,但我并不赞成这样的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最大的危害便是,让人吧知道当作了懂得。假如我们看了一篇关于《老人与海》的读书笔记,花了仅仅几十分钟,就从作者的笔下了解了这是个一个坚强乐观的老人出海捕鱼八十多天却空手而归的故事。但是我们并不会了解老人在这些日子里,与那些体型巨大的,凶猛的鱼类做了怎样的斗争,他是怎样坚持下去的,他回来后梦见的狮子代表了什么。就算我们看了再多篇的读书笔记,我们不去看原著,我们还是一无所有。不阅读原著,就不会有全面的,系统的概念。所以,碎片化的阅读过于“浅”,甚至有些文章,只是看一个标题,就让人知道了更多的知识,而不再去深入了解。
当我们读的太零碎,我们就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了。如同一块不完整的拼图,算是拼图又不算是拼图,这样的行为是最自欺欺人的。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就以为自己懂了,其实什么也没有懂。只要把新闻的标题看一遍,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到了最后,只知道零零碎碎的,像一块不完整的拼图,而没有人乐意观赏不完整的拼图。
所以,我们读书,不能完全的变成碎片化阅读,这样的我们,就宛如一块不完整的拼图,不能说是不知道,但也绝不算知道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