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潮流汹涌而至,几乎无人能够置身事外。我们在惊叹互联网带来的极大便利时,浑然不觉它已悄然打乱了我们原有的生活节凑与习惯——无尽的信息将我们的时间切割为一个个小片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然会想到“化整为零”的策略。
鉴于个人无法抗拒互联网时代的大潮,大多数采取了适应措施,充分利用将一个个小的时间片段,以期达到以量变到质变的目的,恰如几百年前的达芬奇睡眠法。于是,“干货”成为一个时髦词:微小说、微博、微电影应运而生,我们的生活正在“干货化”、“快餐化”。个中原因在于,人们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有用的信息,尤其是在日新月异的科技领域,极大减少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时间成本。
这种做法固然有其道理,然而,干巴巴被炸出了汁的水果毕竟不如新鲜水果鲜艳诱人,快餐难有“佛跳墙”的滋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时间是生活乐趣的必须品。
快餐干货盛行的时代,平心静气阅地读完一本长篇名著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奢侈了。然而,《战争与和平》中贵族精神的精髓又岂是区区几千字的“精缩版”所能体现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哈姆雷特的彷徨,若是去掉了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对白,又如何能在一本小册子中感动世人?据传,有人觉得杜牧的《清明》太啰嗦,于是将其改为“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简则简矣,但诗韵荡然无存。
就文化方面的知识而言,单纯数量上的多未必便是好。优秀文化的传承领略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而不太可能从零碎时的利用中获取。为何柏拉图要带领学生在花园中散步以传授知识而非在课堂上?没有心灵上的感悟与积累,接受再多的信息也终觉浮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向知识表达你的诚意,才能得到知识的眷顾。
总之,化整为零顺应互联网浪潮的趋势,在一些领域大有用武之地。但在另一些领域,我们需要反其道而行之,争取做到“化零为整”,在品味生活之“广”时不要忘了生活的“深”,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有投入大量的时间给生活,才能体会生活带给我们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