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在自传的扉页上写到:“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我们的一生中要度过无比漫长的时光:有些平淡无味,让人不禁质疑“是活了365天,还是只活了一天,而重复了364次?”;有些轰轰烈烈,峥嵘岁月,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人的记忆是有限的,也是狡猾而机灵的。它只选择那些精彩而有意义的日子,将它们认真呵护、小心保存;那些重复而单调的日子便“蒸发”了,用乔治·奥维尔的话说。它的名字从名册簿上消失,它一度存在于世上的这事实先被否认,后来连当事者也就忘记有这么一段时间了。
换言之,个体的记忆本身就是碎片,个体的过去本身就是碎片。那些残缺的地方不是被残忍粗暴地摔碎扯下,而是出于生活的原则与思想的进步,被当事人自觉自愿地丢弃了。每个个体选择极为个性化的记忆碎片:革命、战争、归途、结婚、生子、仲夏、烟火、星垂平野阔、天淡银河垂地。这些个体的记忆碎片以精密的工艺拼凑在一起,便组成了整个人类的过去、整个人类的历史。
这也许就是过去如此令人着迷的原因——人类甚至还特意为它赋予了一个名字——历史。现在的史学研究渐渐提倡“碎片化史料”,为了还原过去的真实性、多元性。人们渐渐看腻了教科书上官方的言辞:“日本军队对南京城里的居民实施了极为恶劣的暴行…”,而是渐渐深入,寻找个体的记忆碎片。历史具有极强的片面性,结果常因研究对象的改变而乾坤大挪移,这是个体记忆碎片之间无法弥补的裂痕的作用——它们碰撞、激战。历史也具有极强的客观性,站在全人类的立场来看,总能找到唯一而确切的答案与解释——这是个体的记忆碎片在连结、缔合。
过去是碎片。未来同样也是——也将会是。
从现在移动互联网大为发展的趋势不难看出,人类的未来也将属于碎片。与过去不同的是,过去的碎片是适者生存的被迫取舍,而未来的碎片是玲琅满目的多样选择。依靠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的记忆不再被大脑的容量与信息的闭塞所局限,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在我们眼前展开。那知识、信息与记忆就会变成完整的吗?一家独霸,虽独裁专制,但也井井有条;百家争鸣,虽繁荣昌盛,但也很容易让人迷了自我。一股强劲而不可反抗的风,虽别无选择,但也能带着你在一条路上走上很远;无数微弱温柔的风,虽给予你自由,但只会让你变成一株摇摆不定的草,感觉自己走了很远,实际上只是在原地打转罢了。碎片的未来给予了人类无限的自由,但同时也在不经意间竖起了重重障碍。
碎片化的生活不是互联网时代独有的产物,而是人类生而有之的特性。过去曾是碎片,现在是碎片,未来也将会是碎片。碎片化并不是一种可以被评定优劣的潮流,而是与世间万物一样——好坏在你手中掌握。只身处碎片化生活的你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