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呜……”一阵阵此起彼伏的消息提示音在清晨响起,让我不得不放下手中正背诵的文章,在桌上的手机“跳楼”之前,拿起手机查看。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消息推送:“@成为你的新粉丝”、“xx地今晨发生事故,转发为当地人民祈福”、“分享流量包活动最后一天,快来领取”……各种实时信息准时传送,碎片化的信息铺天盖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高效率才是生存的王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自然是不可取的,碎片化的信息恰恰帮我们归纳出了信息的重点,简明扼要的大标题是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让我们在短时间内了解到身边发生的大小事情,在工作之余来查看,劳逸结合。
挤上早高峰的地铁,拥挤的人潮仿佛一堵墙,即使不拉扶手你也不用担心因没站稳而倒下。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周围的人们仍握着手机,有的眉头紧锁,紧张地反复复习自己的面试资料;有的微信对话框频繁跳出,井井有条地协调工作计划;有的聚精会神地看着刚刚更新的小说章节,津津有味……人们积极利用地铁上碎片化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看似短短的十分钟里,可以让一个忐忑无措第一次参加面试的大学生变得自信沉着;可以让公司高管安排协调好每个同事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让爱好读书的人读完自己期待已久的文字而感到心满意足,带着美好的心情开始工作的一天。碎片化的阅读有断断续续的弊端,但是这种随时随地、想读就读的方式有更大的自由度。一直阅读一本书时可能在某一刻会感到枯燥,但手头只有这一本书的情况下想保证自己的阅读量,除了硬着头皮继续读下去,毫无他法,往往这样阅读的效果并不好。而碎片化阅读的多样性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掌阅书城里图书资源丰富,应有尽有,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读到,大大调剂了读者的思绪,开阔了读者的视野。
碎片化的生活带给我们碎片化信息和碎片化阅读的同时,也带来了碎片化交往。QQ、微信等常用的通讯软件是智能手机的标配,列表里200多名好友,手指在屏幕上掠过,才发现真正在平日有所联系的寥寥无几,有些没有备注的早已忘了对方的名字。“我和你的关系,最后只剩下点赞了。”每天用吃饭时间马不停蹄地刷着朋友圈、QQ空间的我们,错误地认为这是了解朋友近况的最好方式,其实你看到的图片、文字只是她遇到事情后的结果、当下的心情,而朋友的经历的来龙去脉,你一无所知,在她最需要你安慰和鼓励的时候,手指匆匆划过屏幕的一个赞代替了对话框的出现,渐渐地,你也感到你们关系的疏离,却说不上来是为什么,因为你们在维持着这种在忙碌之余给对方互赞的碎片化交往的过程中,已经忘记了曾经无话不说的时光。家里的长辈们上了年纪,早已跟不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了,他们大多不会通过刷朋友圈、QQ空间的方式来关心你的近况,唯一可以的,就是给你打一通电话。老年人的生活比我们闲暇的多,却也更枯燥无趣,想找小辈说说话,又担心我们忙于工作,想拿起听筒,按拨号码的手拿起又放下,心中微微叹息,转身打开收音机,听着广播节目打一会儿盹儿,好不容易到了晚上,终于可以给下班的你打电话了。电话那头的你却忙着和朋友约上一局王者荣耀,对牵挂自己的老人不耐烦、敷衍了事、应付地回应,他们对你的关心在你的玩心驱使下成了无聊的唠叨。欲言又止的长辈心中小小的难过,却在几秒后的沉默停顿后化作一句“你们年轻人忙自己的,不用担心我们。”其实他们多希望听到你一句温暖的问候啊,哪怕只有一句,一句也好,都足以让他们欣慰。人们把碎片化的时间安排给了工作、阅读、了解时事新闻、刷屏……却没有留出一些给最亲近的人。再深厚的感情都是需要经营打理的,工作固然重要,但那毕竟只是物质的存在,亲情、友情才是会陪伴我们一生的宝贵财富,是每个人都有的、独一无二的,只要你懂得珍惜。
牵挂长辈了,就拿起手机打一通电话慰问他们的近况,常回家看看;想念朋友了,就发起“有时间吗”的对话,和朋友见面交谈。面对面的谈心、近距离的拥抱,比冰冷的屏幕和听筒要温暖太多、太多。
碎片化的生活方式是在信息化进程中出现智能工具后形成的,社会的发展不会倒退,我们无法改变它,我们要做的是努力适应、驾驭这样的生活方式。碎片化信息、碎片化阅读值得利用,碎片化交往则应避免。在碎片化的生活中找到工作和感情的平衡点,工作顺利、家庭和睦的生活才是每个人真正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