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当旭日从黎明中醒来,这世界便是新的。
这无关贵贱,无关美丑。就算是昨夜萎去的矢车菊,也能在今晨盛开成一个原野。因为,旭日之泽,不避轻尘。
而你,傅斯年,就是那一轮轨日。此间物事,是世间最有力量的风景无疑。
斯年目光所及,诚心推崇,自是少不了陈寅格这“三百年一遇”的大师,也少不了李济这位考古学的开山鼻祖,他们就像橡树雪松,在阳光下更加光彩夺人。
然而他的光茫又不限于这些学术巨鳄。要记得史学巨匠董作宾,原不过一位沦落草芥的小贩,布衣褴褛,满面尘土。即使这般模样,斯年也未尝有所犹豫,他看中董作宾生活难以为继时还坚持阅读二十四史,看中他为学之刻苦精神,于是将他招至史语工作,让董作宾在甲骨文中如鱼得水,大展身手,在青史中怒放一地灿烂的矢车菊。
而对于后生,他也从不倚老卖老。遥记得在李庄那段艰苦岁月里,他曾将史语所重担交给一个毛头小伙夏鼎。这与身份无关,与资历无关,仅仅因为夏是位人才。只要是人才,他愿将温暖赠予每一位落寞学子,他愿将援手伸向每一位困苦哲人。我更愿将他比作那个时代的一座灯塔,点燃多少希望的花火,又照亮多少学子的梦乡。
然而这点胸怀又不止于爱才惜才,提携后进,更体现在其学术关注上。
民国伊始,强邻环视。举国上下人才孜孜以求者,在工矿交通,在实业救国,在探索自然这些直接带来经济利益的经世致用的热门学科,时髦领域,其次在复兴国学,在富国强兵,也能名利双收。斯年虽也精神经史,晓畅军事,但他的阳光更多的洒在了国内相对冷门的领域——田野考古。
这是块鲜有人关注的荒芜之地,是阳光洒不到的阴暗角落,更是遭到了章太炎等人的质疑。但是斯年却不顾世人冷眼。在殷墟,在龙山,在无数个田头烈日炎炎的日子里,他从不曾嫌弃过郊野的荒僻,而在中原大战的厮杀中,在抗日军的炮火中,他也不曾畏惧过保护文物的艰辛。正是这种胸怀,这种魄力,让他的团队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将中国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年,史学也由此成为中国学术界的蔚然大宗,枯萎的矢车菊变得那么艳丽鲜亮。
守得了十年寂寞,化一地荒荑为满目风景!
我心下感慨,这,才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大胸怀。
而反观如今知识界,青年才俊奔赴经管学院,能甘愿燃烧自己,照亮那些孤僻领域的学者还有几人?又有多少人能成为博爱无私的旭日,甘愿照亮这些年轻人的前程?
缘何今日丰衣足食,经费充裕,学术界却如夜幕之混沌?
我想起早已客死台湾的傅斯年,想起他普度众生般的大胸怀大志向。
我们真的需要一朝旭日,能够不避轻尘地唤醒整个世界。譬如傅斯年。
斯年自是一方风景,并且,所到之处,皆成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