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这样说到:“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我们可以把现在正处在的信息时代看成一个巨大的玻璃魔方,有无数阶,无数种旋转的方法,同时也有无数个观察的角度,以及与之对应的无数种思考方式。然而每一个方块又是一个个正在不断刷新的故事——于是,一个光怪陆离、眼花缭乱的世界。而我们每天也都在努力地追逐着它飞速发展的脚步。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碎片化”这个词和众多网红热词红一般频繁地出现在各类文章里,争论的也无非是“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是好是坏。在这篇文章里我想提出的是“角度”和“自省”。
有人说:“碎片化的时代让信息变得凌乱让人们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诚然,逛朋友圈公众号,浏览一篇篇各种领域的文章,会让人有一种自己的知识储备正不断加强的自我满足感,但是这些新知识就像是在脑海中飘着,而这又源于我们对它的“浅尝辄止”,了解甚微。这个时候我们要思考学会分类加深理解,而不是责怪这种阅读方式让我们不去思考。至于碎片化的时间,我想起了欧阳修说过“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正是因为他能抓住碎片化时间一点点积累,所以才能有极佳的语言功底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文章。
“碎片化”时间管理的方式,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那么为什么现在会有人将它作为一个新的观念加以包装再次提出,在我看来除了有些人为了博人眼球夸大其词,人们在这个飞速发展眼花缭乱的信息时代有点“水土不服”以至于草木皆兵了。过于苛求完美的看法和角度不是一种严谨的态度,倒有些固执而又刻板。毕竟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角度,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自刎于乌江。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丰功伟绩褪色成一片泛黄的丹青定格在了历史的潮流中。时过1000多年,杜牧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惜之。又过了数百年,王安石说“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贬之。又过了几十年,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颂之。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历史,答案都是不一样的。更何况当下火热的话题,又与我们的生活那样的息息相关。
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样才能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