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和网络风行后,有人提出了碎片化的生活这一概念。这无疑是十分贴切的猫叔。手机的出现就好像往我们石头块般的生活里注入清水和西沙。这样似乎大大利用了时间。但真的没有问题吗。
首先我们得承认,手机确实是伟大的发明。网络购物、手机支付、地图查询等功能大大发表了生活。各种新闻、资讯、词条、知识都能信手拈来。比起在图书馆上蹿下跳,有手机显得便利多了。
可是是否有人发现,他似乎在侵占我们的生活?碎片化的时间固然一直有。但用来干什么却不太好说。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岂止碎片?
以阅读为例。作为一个十七八的小伙子。我也爱网络文学。我发现自己能不知不觉读下几千章小说。直到有一天,我在app上下载了易中天先生的《祖先》。对于此类文史作品,网络碎片阅读似乎有点不合适了。我常常记不得先前的内容,对于书中以上古到先秦的等等赘述,只记得很小一部分。逻辑链条支离破碎。我关上手机,倚着头想。
阅读从表面上看,只是一页页往后翻。但它包含了你的思考。从书上接受,然后思考,最后变成你的内涵。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一定的心理状态。极少有人能拿起书便静下心,投生于知识。人们往往需要一个过渡阶段。才能入定。然碎片阅读完美回避了这个问题。你几乎无法入定。网络小说之所以火,在于情节与描写。他没有内涵。你不必思考,只需翻页。你得到的是低级的视觉感受,但缺失的是内心思考。
我给碎片阅读总结为快短粗。翻页快,时间短,内容粗。这其实已经背离了阅读的意义。
同样的,还有社交。
我记得有篇课文《巢谷传》中的巢谷仿佛大半辈子都在跋山涉水。只为与友人相见。我看完第一感觉很难过,因为他穷极一生的事,我们现在只需花几秒。
古人十分看重社交。尤其是文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现在只需摇一摇,你能找到世界各地的故人。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很向往古人的生活。东坡被贬却能今日赏黄菊,明日游赤壁;欧阳修天天宽行简政,带领一众人上山喝酒行令。快意人生,潇洒恣意。青山绿水间有知己好友相伴;嬉笑怒骂中夹杂着酒令声和流水声。那样的生活确实令人向往。可如今呢?
踏歌纵酒携侣游?有了微信都不愁。美好的场景瞬间变成了一白一绿两排气泡。纵情山水的喜悦只寄托于获赞数……这样的碎片社交,还能为人喜爱吗?
我们必须承认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但闲暇之余,是否应该想想如何把握这碎片化的生活呢?我想,只要正确把握,生活依旧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