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斑斓世界中,发展与进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于是,一个作为其成果之一的词语——碎片化,便不可避免的闯入了我们的生活中。“碎片化”一词,在上世纪80年代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研究文献中,原意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而今,它已应被用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多个不同领域中。
碎片化生活的诞生,毫无疑问的代表着我们生活节奏的快速化与复杂化:如果让一个普通人描述自己十几年前的媒体接触方式,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描述清楚。但是今天,人们的生活被很多碎片化的内容切分。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莫过于阅读了。还记得儿时的我,捧着一本有一本的书籍,一页一页的翻阅、思考……而如今,新一代的电子书以及各种公众号深入人心:轻便、方便、快捷是它们的代名词。是啊,随时提供给你简短的新闻报道、关于读物全面的简介……有了它们,上班途中、午睡前等边角时间都可以用来阅读;阅读更广博,可以让更多人进行海量资讯浏览,来了解世界;阅读者可以更有选择性进行个性化阅读;更容易抓住关键信息……
可以说,它们为在工作和学习中的人们带来了福音。但是,这样快速、简便的碎片化生活就真的对人们十全十美并完全有益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仔细思考:如今被人们诟病的标题党”“头条控”等是作者利用快节奏生活吸引读者的产物;各个简报、简介使人们更容易断章取义,易造成误读,淹没真相;有时候看了大量的信息,转过头来,脑海中却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微博微信等碎片化信息占用人们大量的时间,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便去谴责,拒绝这碎片化的生活,毕竟万世都有两面性。况且,不接受进步的各种例子证明了下一步就是被社会淘汰……只要我们客观、全面的去观察、思考,就不难发现,碎片化潮流并非洪水猛兽。当然,它因简短而仓促,不完整而难以深刻,但它的便捷、即时的魅力亦是我们没有办法否认的。所以,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形成良好的习惯,碎片化时代更考验每个人对知识的整理能力;传统阅读也不可废,享受碎片化阅读的便捷的同时可以多进行经典阅读;对待满天飞的碎片化信息,要更清醒,能辨识,不盲从。做到了这些,我们就能随时随地的享受碎片化生活带来的万种福利、益处,而不是用笑声代替了思考,放弃提升自己的机会。
更何况平日里,不仅对于知识的学习,思想的成长、感情的成熟更须经得住如此“碎片”的考验,并借这些“碎片”的帮助充实自我。这样需要做的是,拒绝盲从跟风,不被所见文章带了节奏,对于同一事件的千百种不同观念、理解中明辨是非,保持自我;拒绝用碎细、敷衍的问候与“点赞”代替面对面情感交流的懒惰。如此一来,我们便能搭上科技与信息的快车,不断往更辽阔的世界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