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我们的生活逐渐都被碎片化了。
何为碎片化?我认为包括两部分:一为时间的碎片化,另一则为其余一切事物的碎片化。
时间的碎片化自古就客观地存在。无论人做什么事,事与事之间必然存在一个个间隔。它们将时间分割开,形成了较完整的“大碎片”,与作为间隔的“小碎片”。就这样,人的时间不可避免地被碎片化了。为了应对被碎片化的时间,人们尝试开始将其余的事物也碎片化。
古时,欧阳修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这便是他将构思文章一事“碎片化”,分散在零散的时间里完成。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将事物碎片化的能力也大为提升。像微博、朋友圈便是典型,它们将人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的过程,通过网络技术,使信息传播最大程度地“碎片化”,从而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打碎的时间里,都可以获得信息。
“碎片化”的生活是否真的合适,对此许多人提出了质疑。比方说“碎片化”的阅读,大量浅显的概要,挤占了人们深度阅读、仔细思考的时间,便是“碎片化生活”缺点的表现。当我们用“碎片化”的生活方式,试图去充分利用那些零碎的时间而提升自我时,是否反而适得其反?
当一切都“碎片化”,你会发现,脑海中许多事物,联系不再那么紧密,很难去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了。而针对此,我们要做的便是,将这些碎片“一体化”。
依靠“碎片化”,我们可以快速而大量的获取信息,但这些信息各自独立,大多没什么关系,在脑海中好似一座座孤岛。而这时,我们要做的便是将它们一体化,在这些“孤岛“之间”建立航线”使所有一切都关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样,便既可利用“碎片化”独有的“大量”“快速”的优点,有弥补了其“过于分散”的缺点。
将碎片“一体化”,可以说,是针对于这种“碎片化生活”较为合适的对待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