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如是说。
那一群八十年代的青年,那一批朦胧派的诗人,不正是中国诗歌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吗?
这道风景是以金黄为主色调的,那象征光明的金黄色,是他们不懈的追求。
在文革后的黑暗中,到处是断垣颓壁,世间的丑恶仍未肃清,一切仍是一片污浊,而朦胧诗派横空出世,顾城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直击人们内心深处,直击出时代的最强音,仿佛猝然爆开的一团火焰,亮得让人睁不开眼。
这一道亮丽的风景容不下身旁的丑恶,一点点的黑色也不可以。它只允许人性之美伴随身侧,“我和这个世界不熟”,北岛说,舒婷、顾城、食指亦如是说,文革后这个年代,没有英雄,而他们只想做一个人,一个挺直脊梁、昂首前行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追逐光明的人。
他们和这个世界不熟,因为这世间充斥着污秽,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诗歌创作,依旧阻碍不了他们对人性美的渴求,那一道亮丽的风景里,依旧有着人性的光芒。
不仅如此,人性之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那朦朦胧胧若即若离,仿若镜中花,又似水中月的美感也有了人性的温度。
我指尖轻触《朦胧派诗集》,一行行,触手温凉。
我轻读出声:“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
我读完,抬头望向窗外,看见从卖气球的人那里,每个孩子牵走一个心愿。
在文革导致的精神危机下,他们的自我意识最先觉醒,他们以青春的昂扬姿态,立志重拾人们丢失的信仰,“走吧,眼睛望着同一片天空,心敲击着暮色的鼓,走吧,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活的湖。”他们开辟了一条新路,找到了丢失的信仰,中国大地上崛起了一棵枝繁叶茂的文学生命之树。
此景,壮哉!
当代,人们亦挣扎在精神危机中,物欲横流,精神荒芜,丢失了信仰,一些人干坏事肆无忌惮,苏丹红,注水猪肉,雾霾……上帝死了,心中的道德律也随之凋亡。酒席之上,觥筹交错,杯子碰到一起,都是信仰破碎的声音。
可叹,当世却再无一批热血青年,踌躇满志,立愿重拾信仰,也再难见一道如此绚丽的风景,奔泻着酩酊的芬芳,泛滥在平原,山坳,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我合上诗集,闭上眼睛。
我似乎看见了,北岛,食指,顾城,舒婷……他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风景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