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进程与脚步的加快,碎片化的方式逐渐充斥占据着我们的生活,这是一种新兴的模式,也被易于接受学习的青年一代所大力追捧。
碎片化,有利于充分使用闲暇时间,高效地汲取一切可能的知识。等车间隙,背背单词;等电梯时,读读推送;排队间隙,看看新闻。是一刻都不愿意让自己闲着。显然,合理利用了碎片化时间,也能为完整的工作增加相应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补充了大量的信息,逐渐与他人拉开差距,不断增加,积少成多。故而,碎片化阅读还有不断补充的完善性。
当然,前提是在已经有了相关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碎片化学习。好似拼图,如果没有雏形的图案,只给出一些零散的拼图碎片,那他们也只能是一堆碎片,运气好,遇到领悟高些的主人,也只不过是自我探索,胡乱拼凑,也不过是诡形奇制。
以此可得,碎片化学习的首要弊端就是零散,难以形成知识链及知识网络。碎片化知识只是一味地似洪水猛兽向我们涌来,也就是左眼进右眼出,今天看了明天也就忘了,难以被我们记录在脑,更别谈在碎片化时间内深入加工思考了。
其次也就是造成思维浅薄,吹弹可破,无法进行深入思考。碎片化的节奏催生着短文的产生,微信公众号毒鸡汤应运而生。抛出观点,加上几个朋友A同事B的事例,就凑成了一篇文章,甚至连一篇高考议论文的标准都没达到。没能真正消化,不试图深入思考、理解并生成自己的产物,本质上等于零。看过算过,走马观花,不尝是一种浪费时间?只不过蒙蔽了心,自欺欺人告诉自己是在进步罢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不思考的严重性多么可怕。这样的被动汲取,更加容易培育惰性思维,造成不爱思考的思维惯性,思维失去了缜密性而漏洞百出。滋生浮躁,导致盲从。
再次也是最严重,难以扭转的致命性伤害,大家主流方向都在阅读快餐式的小短文,而逐渐冷落了文字的饕餮盛宴,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纸质书籍遭到滞销,继而减产,中华五千年余年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难道终有一天,要变成文化遗产吗?书香逐渐被淡漠,难道人类的脑沟注定越来越浅吗?
快速发展的时代无法改变,而且只会愈发迅猛,我们只能有所选择,理性地对待碎片化,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做真正对自己有益,而非毒害之事。如何捍卫我们思维的科学性?如何挽留我们思维的全面性?我们应该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进行完整的阅读,在每日常规已知的碎片化时间内,做好合理规划,选择合理书籍。随身携带一本书固然最好,但是用电子书的替代也不差。即使每天只是思考一个小小的文学问题,那也是比胡乱消费时间,是有所增益的。碎片化阅读就如上班途中匆匆经过的一个路口,嘈杂又短暂,而完整的阅读就如河边散步,静谧又深远。
细想,已有多久没有一个宁静的午后,供你休憩?已有多久没有一个深刻的问题,供你思考?已有多久没有一本经典的著作,供你阅读?不妨大时代里撇去浮躁,沉下心,在一个休息日的午后,泡一杯暖茶,阅一本经典,放慢脚步,聆听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