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曾说,如果朱自清那个时代有互联网,他会在朋友圈里发一张照片,配一句:“今夜的荷塘真美呀”,然后就没有然后。《荷塘月色》没有了,散文也没有了。
诚然,在这个互联网蔚为大观的时代,碎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它将有限的时间撕得粉碎零乱,逐渐成为一种碎片化生活的大势。
网络是碎片化萌芽壮大的基础。手指轻轻一划,就能读得一篇摘选的美文,就能购得一条心仪的裙子,就能发表一个自我的观点,这符合当今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从而被奉为一种便利的生活方式。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碎片化的生活,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碎片化的思维,将“关键词”奉为宗旨的人们,谁还会静下心来辩证的全面的看待问题?学生阅读的碎片化,导致知识点的零散,只有格式化的答案,何来得深入的思考?如何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各领域专家的碎片化,导致思维的单向与不系统,只有单方面的学问,何来得触类旁通?如何使科技总体得到发展?普通人的碎片化,导致看问题的浅薄,只有人云亦云的网络谩骂,何来得公正看待问题?如何让网络成为一个自由发声,而非随意指摘的乐土?碎片化的思维,“成就”了碎片化的生活,成为了当今高速发展生活浮躁的助推器,浮躁之气,何时休矣!
我们不能否认碎片化带给我们的便利,但我们一定要避免碎片化成为一种习惯与生活方式。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时间挤挤总是有的,暂时放下手中网络的载体,如朱自清一般夜访荷塘,你或许能才思涌现,妙想生起,远比手机中的素材来得精彩。如陶渊明一般的走入山村,你或许能采菊东篱下,怡然自得,远比畅销的心灵鸡汤来得有用。
碎片是“减法”,剥茧抽丝;而生活同样需要“加法”,寻根溯源。在这个碎片化“横行”的时代里,多一点沉静,少一些浮性,可以容我们的生活在“重点”与“众点”中自由切换。
曾经的文人墨客,总感叹良辰美景不能与君共赏,只得详尽地作文抒怀;现在的芸芸众生,却惋惜绝美景致只得拍照留念,碎片的影像难抵真情实感。不过好在,一切都为时不晚。今夜荷塘依旧,我们大可一边拍照上传,一边诵文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