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造纸术和印刷术提供了低价的知识载体,从而让古代平民获得了接触知识的机会那样,互联网时代中的我们,也正经历着一次认知习惯上的变革——碎片化。大量的信息输入给我们的大脑以从未有过的饱腹的满足感,我们也就开始把对周遭世界的注意力转移向一块五英寸见方的电子屏幕,反正,后者能给予我们的信息比留意四周带来的多得多。
作为年轻人一代的我们大概是生活碎片化的先锋,每每被家长教育着“少玩手机”、“少看电脑”,不过到了现在,家长们也无暇来管我们,他们自己也开始隔三差五地打开微信朋友圈刷着,仿佛要从家长里短的消息里找出金子。没错,当每个人都享受了碎片化的生活给予的精神愉悦之后,原本病态的生活方式也成了人们认知里的“正常”,一面虽然还批评着做“低头族”的种种弊病,一面也准备好了诸多说辞证明这种生活方式的优点。
“它将空闲时间利用起来,提高人的生活工作效率。”
“它让人们的联系更加紧密,缩短人和人的距离。”
“它锻炼我们的多线程思维能力,让我们的大脑更加敏捷。”
……
诸如此类的说法,很多,也没错。前三次的工业革命已然证明了技术的进步能带来怎样大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但同时历史也明示了科技进步需要代价,工人的下岗、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进一步的拉大,这一回的信息革命的代价,轮到了我们“静心”的本领的缺失。
工作、学习、思考的独处时刻,新消息的提示音诱惑着我们投入到社交网络中寻觅知音;家庭聚餐的时刻我们却也仍然看着手机,在和家人的对话与回复消息之间如鱼得水。碎片化的生活里,你永远能从手机电脑里获得几倍于静心专注于当前任务的快乐,这样的快乐呼之即来,挥之不去。它像蚂蝗,侵入着我们的生活,汲取我们的时间,愈是刺激,钻得越深。
欧阳修的“三上之功”素来为人所夸,但是我们的碎片时间,却很少用来自我提升。碎片化给我们蒙上了眼罩,我们以为有利无害的消遣,实际上可能正通向悬崖。遇上碎片化的生活,我希望碎片化的仅仅是我的时间,而非是我的情感、智慧和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