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的生活”在当下媒体的宣传中已经走入人们的视野,而“碎片化阅读”“碎片化社交”“碎片化购物”等问题也随之而来。昨晚学生来说,碎片化购物此类的问题对我们的影响还不大。我们接触最多的应该是碎片化的阅读。
在分析碎片化阅读对我们的影响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碎片化阅读的成因。
“碎片化阅读”特点即阅读模式不完整,断断续续。有许多人认为这种阅读方式是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而形成的,其实并不完全。实际上,传统模式中的报纸、期刊,也可归入“碎片化阅读”。但是,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快餐文化”横行。越来越多的人在乘坐交通工具、等待时,使用社交软件快速浏览一些短文。在这种情况下“碎片化阅读”填补了这些“碎片化的时间”。
“碎片化阅读”无疑是能给我们带来便利的,信息精炼方便阅读,资讯来的及时,可以在小段空闲时间来消磨时间。但是,“碎片化阅读”的弊端同样不容忽视。
大多数情况下,“碎片化”阅读的进行都是有诸如微信、微博、知乎等软件为媒介进行的,但这些软件中的信息时常良莠不齐。其中不缺有深度的文章,也不乏标题党或是有害信息的传播者。万一遇上了,对青少生很有可能造成不好的影响。
长期阅读短文而不去看长篇名著还会产生一个后果,那就是会失去对长文章的阅读能力。一个经常进行“碎片化阅读”,长时间不碰书的人可能在捧起书本后心浮气躁,草草翻了两页后便匆匆丢下书本,心心念念地找手机去了。长此以往,便有可能丧失对长篇文章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本应沉下心来去读的长篇著作在看了一些梗概后便不再去看,反而沾沾自喜地认为找到了“高效”的阅读方式。却不知这种“梗概”与自己看名著是天差地别。打一个有些恶心的比方:自己看书就是自己消化知识,看梗概就像作者将咀嚼过的知识再给读者,其中不可避免地夹杂着个人理解,这与读者自己去看书产生的思考是不同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若是人人都只看梗概,那便只有一个哈姆雷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碎片化的极有可能带来碎片化的思考。碎片化阅读的短文大多带有较强的作者主观色彩,同时片面性也更强。这种阅读方式带来的信息是不连贯的、片面的、不成系统的。从而导致人们总结出的结论也是片面的、不成系统的、甚至负面的。现在网络上的舆论经常出现“一边倒”,而后又“神反转”的情况,我想这与人们进行了过多“碎片化阅读”、“碎片化思考”,未了解整个事件便盖棺定论不无关系。
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至于利大还是弊大只取决于读者的安排。现在也有许多人发起类似“24小时阅读”等活动。希望读者能合理安排时间,将碎片化阅读放到碎片化时间,利用较长空余时间来阅读长篇书籍,取长补短,岂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