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家书便给人一种肃穆之感。曾国藩家属中,“勤俭”、“自强”、“奋勉”等美德一应俱全;赵一曼家书中的“英勇”、“热血”也丝毫不退让三分。他们千言万语的告诫和叮嘱化成一张张轻飘的纸,为家书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重量。其实家书说简单也就是一封信,可那其中包含着的,确实父母对游子的挂念,是游子对父母的孝心。
遥想战火纷繁的古时,那一封封家书便是父母和子女全部的精神寄托。“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哪怕只是只言片语,也会让亲人涕泗横流,心石落地。在注重血亲人伦的古时,“孝”字列于品德标杆的榜首,子女对父母的孝,需要亲力亲为的悉心侍奉,可在无数个聚少离多的日子里,远在他乡的游子却也只能通过一封封家书来表达自己的孝心和无法归乡的无奈。
傅雷的家书中,饱含了对儿子的敦敦教诲,一字一句都是他走过了大半生而获取的心得。傅雷的家书永不似他人那般刻板而带着不可抗拒的威严,而是如一个和蔼可亲的老者正与你娓娓道来。他的儿子深深体会到了那种心情,也轻松的向父亲诉说着自己的心结和困惑的问题。其实这才是家书的真正意义,它沟通者两代人的家长里短,平淡却有着别样的意义。傅雷家书里对儿子的殷切的期望和儿子对父亲孝顺的回应不知带给了多少人深厚的影响。
或许有人会说,家书已经和时代脱轨了,现在连信都很少寄了,家书就更别提了。可其中蓄含着的情感可不会因此少掉一分一毫。要知道,一封家书可是凝练了父母多少牵挂才写在纸上,遥寄给远方的子女。“看者无意,写者有心”,那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可能是他们停笔再三才写成的,生怕少写一点就无法了解子女的全况,多一点又怕子女厌烦。有很多人都说自己奔波在外无心照顾父母,没有尽到孝心,殊不知,让自己好好活着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让父母多多了解你的近况就足够让他们安心。
一封封家书未来的命运我们可能无法了解,但万千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却不会停止。如果你不愿写信,那么就请你多一点时间教会父母玩手机,对他们付出同样的耐心。一封家书,一通电话,知你安好,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