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趋于碎片化。繁复新颖的商品琳琅满目,接连露面的活动层出不穷,面对多元文化碰撞的当今社会,人们的注意力被高度地分散,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关注,去留意,以至于人们不知道该看什么,该听什么,该学什么。
在信息尚未普及的年代里,学生除了认真学习,还是学习。然而,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中,有太多的因素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每每近在手边的手机的屏幕亮起,都会忍不住看上一眼,哪怕只是一条无关紧要的新闻也会点开细细揣摩一番。一旦遇到来自朋友的聊天,就好像打开了话匣子,学业立马抛之脑后。这样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学生身上,在老师身上也有体现。上课期间也带着手机,趁着学生做练习或是读书时候看上一两眼,发两句微信,甚至连备课之时都在无时无刻地关注着手机……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一个问题:多元化的生活到底是利还是弊?
望着飞速发展的四周和日渐强大的网络用语,稍稍放缓一点脚步就会与世界脱节,这样的生活真的有意义吗?我们审问自己。十几年前的人的生活很简单,重复着单一的生活却乐此不疲。而在当今这个繁杂的社会中,审美疲劳似乎成了主要的问题之一,身边的一切都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于是人们也随着“变”开始了选择,重复着选择、抛弃、再选择、再抛弃的工作……人们麻木了,他们不再有自己的主见,只会紧跟他们所谓“潮流”。
设使我们做一个大胆的预测:人类的未来是什么?我们将走向何方?是不是又会归于最初的混沌呢?得出这样的假想,我都有点害怕,好像隐隐发觉:人类的神经有点失控。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大跃进”时期也有过如此的精神状态,有一句著名的口头禅:“人有多大胆,天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就是佐证,那是那个年代国人的精神力量,苦于生产力落后,生产关系还没有迅猛发展,人们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现在的情况却是恰恰相反,前几年,中国的GDP经济数据一直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率,把世界经济远远地甩在后面,经济学家的结论是:我们国家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就,抵得上西方世界一百多年发展的结果,成绩令人瞩目,但国人真的幸福吗?社会发展太过匆忙,匆忙的连我们回味的时间都吝啬地挤兑掉了。(顺便插一句,上述言论的抛出,连我自己都不知是否存在逻辑,可能也是“碎片化”的。)
焦虑蔓延在我们身边,焦虑来自何方?来自于我们对前路的迷茫,来自于我们对所拥有的害怕失去,来自于我们作为一个“自主”的个体,对“自主”的丧失,来自于无可奈何…
一篇文章,一个命题,窃喜的是:最起码我们把视线聚焦到了今天这个命题上,我们也开始关注了。只要关注,只要目标一致,我们总有解决的方法。“众人拾材火焰高”,中国人要么不干,一干成绩总是斐然。坐在电脑前,反复浏览前面的言论,我在“碎片化”中寻找着有用的信息,以求串联成一串美丽的“项链”,得到幸福的结果,满意的突破。
我想:我们的生活正是由于太过零乱、太过纷杂、疏于思考,才会漫无目的。但生活要继续,要生存和发展人类的直觉首先指向的是“功利”。“功利”是个多面手,它囊括了一切物质享受和精神需求,关键是这些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如果套上了“功利主义”的思想,那就是完全变味的逻辑思维了,生存为了利己吗?发展为了利己吗?相信当下有不少人信奉这样的逻辑,只是苦于“仁义礼让”的儒家思想深深浸润了我们上下五千年。于是人变得不坦然、人变得不单纯了。举个例子来说明我的观点,面对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以及垃圾成堆、蝇虫满地,你到底愿意在什么地方驻留?答案不言而喻。单纯的生活、干净的生活,人人向往,所以说人为什么就不能活的纯粹些呢?只要目标高远,何必为身边的小事分散了自己的精神!只要精神集中、意志坚定、目标确定,我们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