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人们的生活节奏很慢,很简单。一天的工作或学习,到家吃吃饭,看看书,没有那么多娱乐,没有那么多繁杂。
时间,她最公平,你忙与不忙,24小时,就在那里。
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忙碌,追求越来越多。24小时,被分成方式不一、目的不一的安排,像一张拼图,零零散散,密密麻麻,越来越碎片化。对于“你今天干了什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却很难回答,我们的节奏越来越快,就会出现一些琐碎的时间。
所谓碎片化,他的专业解释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我们也可将"碎片化"理解为一种"多元化",而碎片化在传播本质上的整个社会碎片化或者说多元化的一个体现。而我认为,生活的碎片化就是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体现。
我以为作为一个学生,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认真学习,让碎片通过并联的方式,发挥1+1>2的效果。
举一个陈景润的例子吧,他学习外语采用的是自学式的强化记忆法。他的口袋里时刻装着几个小笔记本,一本写英文单词,一本写俄文单词,另外几本写德语、日语和法语单词。小本上写的全是专业常用语汇或容易记错的单词。中学时代练就的背诵功夫在这里派上了用场,不久,他就掌握了相当数量的基本词汇。凭着这些词汇他开始磕磕绊绊地阅读外文书籍,遇到生词,就记在小本上,空闲时再反复念叨几遍。渐渐地,书上的‘生面孔’越来越少了,他翻看字典的频率越来越低,语法知识也在无数次阅读中被他掌握。他不论是理发排队,等图书馆开门,上班路上,都会随身带着小本子背背单词。最终,他学会了四门外语。
陈景润做到了,而我们呢?
与其说我们的时间被碎片化了,倒不如说是我们自己碎片化了时间。比如,我们正在阅读一本书,但是一旁的手机时不时响一下,我们一定会放下书,拿起宝贝手机,一玩又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读书。再比如,一节晚自习写作业,我们只是凭喜好,想做哪课做哪科,没有一定的学习规划和安排,时常被小虫子吸引了注意,这也是碎片化时间的表现。
我意识到,我们不应该尽力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而是应该把一些整体化,做一定的规划,安排,合理利用好时间,避免开小差等现象。比如,按照学校的安排,就餐时总有排在后面的同学,这个时候是聊天还是相互抽背几个单词?比如,微信聊八卦的时候,我们是否探讨一下学生对于一些时事的看法呢?
让碎片不碎,让我们重新做回时间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