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先想说的是,其实难以专心致志地阅读也并非是读者方面的错误,仅仅因为这个就招致众人对现代人阅读习惯的大肆批判,不能不说是过激了。实际上,现在的许多作者,也许他们自己阅读自己的文章的时候也有难以专心阅读下去的情况发生。现代社会的文学作品恰似乱花渐欲迷人眼,良莠不齐,很难以偏概全地说些什么,那么我就先从创作谈起。
在我的认知中,创作是一件难得孤独的凄凉的事情,心中塞满三千故事,落笔理应听见的是在心中翻涌呐喊的声音。而现在的作品却鲜有忠诚而触动人心的创作过程,曹雪芹写《红楼梦》至“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而当代的创造却不同,连载、评论、稿酬,太多的喧闹影响着一个作者继续写作的动力,他们努力做到迎合市场迎合读者,却唯独难以取悦最初写出故事的自己。快餐式的文学随处可见,涂涂抹抹的市场产物反而令人难以窥视作者的内心世界。看似鲜花着锦拥护者众,实际这样的作品恰如碎片,随时拿起随时放下,少了令人细读的欲望,到头来养成一众读者恶劣阅读习惯的恰是作者自己。
而追捧着潮流的读者想看到的是什么,又或是他们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一百四时字的微博也是文章,大部头的书籍也是文章,他们太倾向于“微言精义”的阅读体验,拿到书本反而无所适从。出于内容完整性以及可靠性的考量,一本优秀的作品显然难以满足他们对于一眼既过的需求,只草草几行,习惯了豆腐块的眼睛与大脑便叫嚣着抗议。他们需要的是扼要的东西,即使是长篇大论,最好也是一气呵成浅显易懂的,至于那些经典,他们不想等,也不会去慢吞吞的阅读,这不能不说是悲哀。
我言作者有过,过在急功近利,追求绮丽贲华的写作收益,落笔也不免是天桃秾李一派灿烂的景象,殊不知内在却是空无一物。读者亦有过,过在企图收拢满目春光,却都是次花从懒回顾的态度,不为修身,反倒只是权作装点门厅之用,对于他们来说又有无数手段去使自己看起来充实,又何须囤于阅读呢?
供于求皆不济,实在是创作的衰落。
李碧华说文坛寂寞的恐怖方出一位张爱玲。作者实则是应向爱玲多学学的,为文最怕是修炼未到家便被席众捧杀,行文当怀有的是从一而终的赤子之心而非为了迎合时代可以改变些东西。而剥离外表,读者关注的也应是比形式与词藻更深刻的东西,过眼匆匆,只会是自觉书庸俗人也庸俗。文学创作与欣赏最好的姿态,应当是“众方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圆。”
于是真正的玫瑰应当是缓缓开在荒野里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