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和我一样,在看到“碎片化”这个词语时十分陌生。但其实它就蕴含在我们身边。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碎片化”的意思,指的是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并导致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简单来说就是社会的多元生活,我这么说你可能还是不太懂,我来举个例子:现在有一张报纸,你喜欢读的可能是一些搞笑段子,你爸爸可能喜欢读其中的理财经济的报道,你妈妈可能会读宝石市场的行情,你爷爷可能会关注其中我国军事政治方面的消息……。也就是说,这一份报纸,每个人的爱好和所追求的都不是同一样事物,会根据他们的性别、年龄、阅历而有自己不同的个性和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在碎片化的时代,报纸要“包揽天下”的操作难度很大,而要办一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的报纸也成为不可能的事情。看到读者的反馈信息,编辑记者们常常哀叹“众口难调”。
在这个社会阶层多元化,人们消费,生活方式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不像从前那样,只安于吃饱穿暖,更多的人从生理消费转向了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这意味着我们生活水平和观念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碎片化生活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认为,有利,也有弊。
我们身在碎片化的生活,人文艺术活动更为丰富,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外出旅游,看书,逛书展,画展,电子科技展,看纪录片其实都是一种社会生活多元化的表现。就在二三十年前,在电子信息科技没有出现时,人们只会每天日复一日地耕种农田,以自家的几亩地的收成为生,他们从没有精神娱乐这个概念,这就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在某种意义上,它改变了近代人们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也是导致碎片化生活的一个因素。就拿我的故乡来说,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变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人们也从渔夫变成黄包车夫,变成如今的白领,司机,工人……经济的发展也是职业、社会多元化的一个基础。
但是,碎片化的普及意味着古老质朴的东西也在逐渐消逝。
上海的石库门,老上海标准的特色建筑,却因为现代城市的发展需要而在慢慢被拆除…。这是令人痛惜的,有些人会说:“只有发展才能向前。”的确,在发展面前,旧物确实需要避让,但我并以为这新事物就可以完全的取代它们,这样做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对古朴人文的亵渎。
希望我们的社会生活有着更多元的一面,也希望不忘初心,方能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