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贝的故事仿写二年级
“日”的故事
李宸羽
“日”字最早出现在商代。远古时期,没有“太阳”这个词,“太阳”就是“日”。“日”是典型的象形字。古人看到天上的太阳,依据形状而画出来的。“日”字最早是一个圆圈。而后出现的甲骨文中,是把圆点改为横线,因为古人认为太阳是个实体,而不是空心的。在古人心中,太阳是光芒四射的发光体,是被人格化的神,后面出现了很多神话故事比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
太阳是地球上能源的初始来源。它为地球发光发热。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太阳。比如,植物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进而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为人类,动物带来生机。
“日”也是最早度量时间的参照物。人们用见到几次太阳表示过了几天。同时人们发明的最早的钟表——日晷,来记录和指示时间。所以, 用“日”作偏旁的字大多与“太阳”“时间”有关。比如“晴,旱,旭,景,明”与“太阳”有关;“早,晚,时,晨,昏”与“时间”有关。
篇二:贝的故事仿写二年级
“火”的故事
白吉夫
中国的古代神话里说,火是燧人氏发现的。甲骨文中的“火”字,画的就是火苗的样子。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闪电劈中了一棵树,烧起了大火。部落里的人觉得那是一个怪物,就赶快跑走了,但燧人氏发现野兽很害怕火,所以他就告诉大家怎么用火驱赶野兽。他还发现火的光线很亮,不容易熄灭,所以,他还告诉大家怎么用火来照明。他甚至还发现被大火烤熟的野兽特别好吃,而且吃了不会生病。他发现用钻木取火可以造出火,从此,人们就用火来烹饪食物。所以,用“火”作偏旁的字大多与火苗有关,比如,“焰、焚、灭、炮、炸”。另外,“火”还有一种变体是“四点底”,用“四点底”作偏旁的字大多数与烹饪方式有关,如,“蒸,熬,煎,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