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2021-08-08 00:06:17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篇一:家乡的风俗】

章毓祺

下午我急匆匆的跑到了楼下,因为我突然闻到了一股香味。哇,是肉的味道!好久都没有吃猪肉了,好奇怪呀,今天怎么会突然吃猪肉呢,我想一定是有什么重要的日子,或者就是奶奶“大发慈悲”,我赶紧跑下去一看究竟。

果然,有一个大锅子,那个大锅子正在“叹气”,我将锅盖打开,满眼都是红彤彤的,里面有一大堆红烧肉,都是一小丁的,很小。我问到奶奶:“奶奶今天哪里来的红烧肉吃啊?”

奶奶笑笑:“今年你爷爷66岁了,爷爷没有女儿,你姑姑给了你爷爷一点钱,让他去买肉,这是我们杭州的一个习俗。”

在厨房间里我闻着这个香味,实在是受不了:“奶奶奶奶,你可以给我吃一块吗?”

奶奶说:“当然不行,这只是给你爷爷准备的,小孩子不准吃。”

我问奶奶:“奶奶为什么会有这个习俗啊?”

奶奶说:“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这是古人留下来给我们的,这是你儿女对父母的一分心意。66岁是刚刚步入老年时期,吃了66块肉,说明老人能长寿。”

这个习俗,我也还是第一次知道,所以我有很多问题想问奶奶:“可是奶奶为什么要求这么小一丁呢?”

奶奶也显得有些不耐烦了:“你咋又有这么多问题啊,切成那么一大块一大块的66块,你爷爷吃得下吗。”

“可是奶奶我还是想吃这个肉啊,求求你了。”我请求着奶奶。

奶奶愤怒的说:“不行!”我瞬间失落了,我那心心念念的肉啊。这时,我在厨房间里看到了一根活的鱼,还活蹦乱跳的,爷爷买来时居然没有把它杀掉,真是奇怪,我还是要去问个究竟。原来杭州还有一个孝顺老人的习俗,每当老年人63岁时,都要放一条鲤鱼,这条鲤鱼,游入江中,将它放生掉。

终于到了晚上,爷爷开始吃肉了,我馋得口水都流出来了,爷爷将一块肉举高,“一拜天,”再举起块肉,“二拜地。”这样爷爷就开始吃肉了,爷爷吃肉的样子满满的幸福感。

其实关于杭州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这两个民族只不过是微不足道,九牛一毛。但是很多都已经失传了,我觉得我们当代人应该将老祖先遗传给我们的民族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让中国民族文化越来越广泛。

在中国,每一个地区都有不同的习俗,这些习俗都散发出每个地区不一样的色彩。

【篇二:家乡的习俗放鞭炮】

袁梓奥

呯,呯;噼哩啪啦,噼哩啪啦;丝丝……这是什么?这是鞭炮的响声呀!你们还记得吗?声音巨大的冲天炮,一发一发的冲向天空,在高空中飞舞,爆裂开来,不但划出很多的形状十分美观,而且还会撒下一些中空的圆形小纸片,以及一些没有完全炸裂的小爆竹。还有一条长龙般的“百子炮”,一旦点燃便噼哩啪啦噼里啪啦的响个没完,狼烟四起,像极了烟雾弹,炸的地上一片狼藉。几分钟后,地上除了一大堆的红纸,还有没有爆完的碎片。若凑上下雨天,那便是一场灾难了,往往要花好几个小时来打扫。还有那仙女棒、飞天标、或者跌跌炮,这都是小时候的回忆呀。

这都是小时候过年的必备品,哪怕不玩手机不玩电脑也要出去玩一玩,放一放鞭炮,听一听他们的响声,闻一闻他们的硝烟味……那别提有多好玩了。

放鞭炮最好玩的还是跌跌炮,把它摆在地上围成一圈,上面再用纸板什么的掩盖一下,骗老哥过去踏一轮,吓的他直跳脚。又或者拿那个会转的鞭炮点燃丢向老爸,看着那个鞭炮发出声音,越来越响,发出亮光越来越刺眼,又看着老爸一脸无奈表情,心里别提多美了。再或者把小爆竹扔到鸡栏边,扔到小狗后边,看着它们鸡飞狗跳的样子,我捧腹大笑,快活极了。

最好笑的一次是我在家的附近设了一个陷阱,那可是我花了五盒跌跌炮设计出来的环环相扣,惊险异常。在陷阱开始的地方放上一根香肠,这是我家小花最爱吃的,果然小花跑了过来,看它眼睛都绿了,也不管别的,直接跳了上去,结果在放香肠的纸板下,就是第一个鞭炮陷阱,小花吓的跳了起来,因为炮弹在背后爆炸,所以它果断地冲向前方,结果又踩中了三处陷阱,被炸的狗毛直竖,精神异常。叫声绵绵不绝,脚步永不停歇,而随着它的脚步、叫声,便是跌跌炮的爆炸声噼哩啪啦,奏成了一首一一巜汪汪进行曲》,看着它惊慌的模样,我不禁失声笑了起来。作为精神补偿我给了它两根大香肠,但它却一边吃一边回头望,还看着脚下,显然还处在惊魂不定的状态,看到这一幕我又被逗笑了。

放鞭炮是很好玩,可是却对环境不好。无奈,现在为了保护环境城市里都没鞭炮放了。唉,可惜呀!因为鞭炮的离去,年味又淡了一些。虽然没有鞭炮放了,年味是淡了一些,但是过年也不仅仅是为了放鞭炮吧,放鞭炮终究还是为了让人们可以开心,可以一起欢乐。没了鞭炮,我们还可以吃团圆饭,吃汤圆,坐下来聊聊天,看看电视,看看春晚,这才是年的真正意义——团聚在一起。就算离的再远的人也要一起团聚,这不仅仅是一个形式,更是几颗十几颗的心团聚在一起,正如那句话所说的“千里共婵娟”。

【篇三:家乡的习俗瞻礼族谱】

陈星宇

世界上几乎任何动物都是有祖宗的,那些什么半人半妖的蛇女女娲、八只眼睛的奇葩怪物仓颉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所以,任何动物都一定有祖先。

人类是个特例,人类的智商异于其他种族,懂得感恩祖先。中国人更加特殊,发明了祭祖这个重大的活动,把祖先和孔子、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陈列在一起。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有敬天法祖的信仰。

我们这个庞大而古老的位于桐庐、临安和富阳三县交界处的陈姓家族拥有记录族谱的好习惯。陈氏族谱都标明身份,清晰明了,一看就知道谁是官,谁是民,但唯一不足是未记录生平事迹,说不定族人中有人对国家和社会有重大贡献呢。我们家族还会趁相对而言有空人数较多的时候开一个重大的祭祖活动,并展开族谱,让族人们瞻礼。

一六年,我第一次参加了这个祭祖瞻礼活动。整个家族人几乎全部到齐。

整个家族人都围着七张圆的大板桌坐。大板桌都被坐满了,坐不下的人,只能站着。当时站着的人群中,没有一个小孩——那时无论是谁家的小孩,家族的所有大人们都是十分爱护小孩,都是有“特权”的。我粗略估算了一下,差不多有六七十人的样子。大伙分批围在一张看似十分庄重的黑色桌子旁边瞻礼族谱。一张族谱铺陈开来约有两三米长,铺满了整张大桌子。还有几张族谱只好从楼上挂下来。尽管是这样,但还是人挤人,一个个都成了真正的“人肉馅饼”——连外面的“皮”都是人肉。也因此,有些人为了抢据不拥挤的最佳观摄点,急匆匆地跑到二楼,从上往下或往前拍照片看。

我那时被挤在人群中央,却悠哉悠哉地看着族谱——毕竟再挤也不能伤着孩子,所以孩子是很占便宜的。甚至有些“懂事”的孩子被托付以手机,去拍照,这样就能很清楚地看到族谱了。

我瞟了一眼,盯住了其中的一张族谱不放,因为族谱中当官的人最多,清一色的清朝官服。这张从清朝末年开始到近代的族谱,具体做官的数不清了,反正几乎所有人都戴着一顶清朝特有的大帽子,上面插了很多的羽毛,身上穿着清朝官员的专用服饰,肚子前面还有一些特殊的、不一样的花纹,这些花纹都是用来表示官位的,记得好像最高的一品大员有两个。这就是官了,至于剩下的一部分人就应该都是平民了,都穿着同一种颜色的“布衣”,连补丁都是一种颜色的,头上缠了一个和衣服颜色一样的圈圈。

我想了一想,突然间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大问题:我以后记载在这族谱里将会是怎样的呢?是西装?汉服?清朝的服饰?还是其它种类的服饰。

【篇四:家乡的习俗:中秋观潮】

倪逍沂

中秋节,家家吃月饼、赏月,这些习俗是大家都有的。而我们浙江杭州一带,有一个独有的习俗——观潮。

农历八月十五左右,钱塘江边热闹非凡。当时正当秋天尚未转凉的时候,太阳还是和夏天一样“热情”,许多人或伸手遮阴,或撑着各色的太阳伞,或干脆让阳光直射自己,让汗水流一地……无论天气怎么样,人民都很活跃,不难看出他们脸上流露出的兴奋与期待。

差不多在中午,钱塘江边已人满为患,人人都时不时抬起头,眺望着远处的江,江面微波粼粼,同平时一样。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我已经等得烦了,正准备看书,周围却顿时人声鼎沸,我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见周围的人齐齐盯着远方,手也指着远方,还不停地嘟囔着“潮来了”之类的话。我顺着他们手指着的方向望去,远处水天相接之处,出现一道细细的线,像纺织用的白丝般细。我有些惊讶,有些意外,也略有些失望。我本以为潮水会十分壮观,谁知道潮水那么小,那么细。

还未叹息,我又惊讶了。这时周围的人都开始发出感叹,无数镜头对准江面。我心中闪过一丝疑虑,我不知道,一道细细的白浪为何使周围的人顿时沸腾起来。我的视线被前面的人挡住了,只好踮着脚——我震惊了!那道白线从东边快速向西边移动,离我们越来越近,我看得也越来越清楚,因为近大远小,潮水在我眼中越来越大了,和一开始那条细细的白线完全不同了!“哗哗”的水声越来越响,几乎盖过了周围的人声鼎沸,白浪咆哮着极速冲来,那浪头约有一个人那么高,无数水珠上扬飞起,又被地心引力吸回去,形成一道横着的旋涡,飞速翻滚着来到我们面前。水珠与湖面碰撞的声音很大,盖过了我周围所有的声音,只剩下浪潮“哗哗”的天籁之音在我耳边徘徊。一时间,我忘了骄阳,忘了人群,眼前仿佛只有那雪亮的浪花了,耳边只有潮水那动听的“哗哗”声了。潮水去了,同来时一样快;浪头小了,同来时一样细;“哗哗”声也弱了,同来时一样小。但是,我的心仍然不能平静,满怀欣喜地期待下一个浪潮——会是一浪高过一浪吗?

晚上,一家人赏月。望着雪白的圆月,我又想起了那雪亮的浪花,耳边潮水“哗哗”声仿佛也还没有停歇。其实我知道,之所以有潮水,是因为那段日子特殊的引力与杭州湾独特的地形,月亮所以是满月,是因为地球、太阳与月亮的位置处在同一条直线上。但是,当这些天然奇景被赋上了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一切好像又不同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