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母亲,我认为不仅只是一种称呼,更是一种高尚而又神圣的职业。
虽然母亲的准入条件不高,但职业道德水平却要求很高,她们可以为这一职业付出所有,甚至包括生命。
都说“女人能顶半边天”,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夸张。在外婆、母亲和我自已生活中,我完全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母亲和母亲的母亲,都出生于解放前,都历经坎坷的人生,走过清苦的岁月——经历着需用一生来治愈的童年;奔波于没有理想的青年;挣扎于困苦劳累的中年;过着看似幸福却又孤单的老年……
作为子女,对于母亲我有的是感激、同情和无比的愧疚……
小学刚毕业,我生了一场大病,在所有人都打算放弃我时,只有母亲一直坚持给我治疗,西药、中药和土方子,天天不厌烦地服侍我,是母亲又给了我一次生命;高中辍学后,一心想圆电脑梦的我,又是母亲帮助我,为我东奔西走地筹学费、生活费,在那个大都认为女孩子读书无用的年代,不知母亲为什么那么信任我?从不追问我学到了什么?所学的将来有用吗?学电脑可以当饭吃吗?母亲没读过书,可她什么都自已承受,从不给我生活的压力,她是我精神的依靠和求学路上的指引人……
听外婆说,母亲三岁那年,由于江北破圩,家中被淹没了,一家人逃难时,亲外公因为外婆带着母亲年迈的外婆而发生争执,一气之下抛下她们母女独自逃生去了,外婆孤身一人带着母亲的外婆、母亲和小姨,四人一起相依为命要饭来到了江南,失散的外公因为中暑于当年夏天不幸离世,母亲从此失去了父亲。在那个年代,迫于生计,年轻的外婆只有改嫁来养活老小。四岁那年,外婆带着老小嫁给了后来的外公,也就是母亲的继父。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外婆带着三个拖油瓶,加上重男轻女的世俗偏见,母亲从此开始了不幸的童年,人生也就听天由命了。
很小,我就一直告诫自已,要努力奋斗,将来改变自已的命运,改变母亲的命运。将来,不管怎样,我都要将母亲带在自已身边,陪伴她,让她有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可是至今我仍然没有做到。我很小就知道母亲胆小,怕车、怕乘电梯、怕独行、怕独处……这一切都来源于她悲惨的童年,可是如今她看似幸福却心灵依旧孤单,我为了自已当好母亲,冷落了她,可她从不怨我,她认为这是她的命,还总是牵挂我辛苦,这更让我内心无比愧疚!
“养儿方知父母恩”,十七年前,我也顺利地升级为一位母亲。出生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我,相对母亲那个年代,物质条件已有相当大的改观,凭着社会大环境和自已的努力,生活基本达小康,在追求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
作为母亲,对于女儿,我有的是尽力做、尽心为和常祈福……
自女儿呱呱坠地,我就一直带她在身边,陪伴她度过的日日夜夜,从不感疲倦。竭尽全力地为她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是我不懈的追求;她的喜怒哀乐,始终牵动着我的心。虽然重男轻女的陈旧家庭观念在女儿这一代并没有完全荡除,可是作为母亲的我并不向世俗观念低头,不向生活示弱。对女儿,我坚持全面培养、多方培养、因材施教,我要用事实证明女孩并不比男孩弱!我还认识到:健康才是一切的根基。因为悉心的照料,女儿从小虽瘦但体格健康,在八年的舞蹈学习中屡屡夺冠,现已就读高中,因学业需要放弃了不少爱好,但体育锻炼却一直在坚持,跑步“小王子”的称号可不是徒有虚名。
在与女儿共度的十七个年头里,我个人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随着孩子不断地成长,初为人母的喜悦和简单育儿知识已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在这过程中,我坚持研读儿童心理学、青少年成长等相关书籍,不断丰富自已,提高与孩子沟通、交流的专业水平,于每一次理论学习后再在生活中得到实践,效果恰到好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和女儿更喜欢远足,在开阔眼界的同时,让身心都得到另一种的放松和自由。也许我并不富有,但我总能在女儿需要的时候出现,一心记挂着她……
时代在迅速发展,文明在不断进步,社会对人们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走上社会,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良好的性格,因而我祈愿孩子——将来可以成为一个体魄健康、善良勇敢、懂珍惜、知感恩的新时代好青年。
因为我们心中有爱,所以幸福生活代代传承!
未来,相信我是位幸福的母亲,女儿也将会是一位出色的母亲!我们都是幸运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