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就是年;“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这就是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这就是年……春节是一个红红火火的节日;春节是一个让人们团圆的节日;春节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每一个地方过年的习俗都不同,接下来我来说说我的家乡的过年习俗吧!
我的家乡在莆田仙游,在除夕前十天左右,也就是小年前几天,我们会选两个晴天,然后就开始扫巡了。扫巡是什么呢?扫巡就是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都拿出去去洗一遍,晒晒太阳,消消毒。然后把家里所有的死角、天花板,都要扫扫寻寻,清理得干干净净,迎接春节。
大年二十三是小年,我们会在一张长方形桌上摆上一小杯米,一碗面条……还会摆上用橘子、苹果搭成的锥形,各色各样的年糖……这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是用来拜祖先的?那你可就错了,这是用来拜灶公灶婆的,奶奶总说,在拜灶公灶婆时不能讲脏话,因为讲脏话这个时候就是在骂灶公灶婆,是不吉利的。如果把灶公灶婆供奉好了,新的一年就会好运连连。
临近过年那几天,村子里的空气中都氤氲这煎炸烹煮的香味,炸扁食、炸豆腐、炸油食、做红团、番薯起、杀鸡宰鸭,还有各种鱼虾肉,家家飘扬着袅袅的炊烟,到处都充满着浓浓的喜庆年味。对于我们莆田人来说,在过年期间,最重要的还是做红团啦!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红团是在结婚、过节、祭祖等重要场合的必备食物。红团是有着怎样的含义呢?“红”是喜庆的代表,“团”以及“圆”的形状则象征着家庭的团团圆圆。在我们家,奶奶往往会在二十六、二十七选一天来做红团。做红团的这两天,天蒙蒙亮,奶奶就把全家老小都叫起来,一起帮忙做红团。奶奶先放一张大圆桌,桌子上放着一个簸箕,接着奶奶搓着前几天就做好的糯米团、豆沙团。大伯母和二伯母在旁边擀着红团的皮,做好了馅,擀了皮,只见奶奶把馅放进了皮里,用上了包包子的方法,一下子,就做好了一个,我则是在一边拿着红团模具,把红团印出花纹。做好的红团用叶子垫好,放在竹子炊具里,放眼望去,一片火红,喜庆而又温暖。
除夕的中午,我们总得吃上炝粉。全家吃完后,还得留上一碗叫“隔年炝粉”,寓意明年还有的吃,吃“炝粉”的习俗,是过去老百姓生活清苦,就找出家中所有的碎米粉、碎线面和着青菜煮。为了使它能稠点,填饱肚子,人们就在里面加了点地瓜粉。谁知,煮出来的这道菜因为可口,就在百姓间传开了。于是“炝粉”就是莆田民间过年的必备食物。以前,我非常讨厌吃炝粉,觉得它黏黏的很难吃,皱着眉头对妈妈说:“我不想吃。”妈妈却说:“你一定要吃,这是习俗!”我只好硬着眉头吃下了。现在,我知道了它的寓意,不再讨厌它了。
除夕夜,大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在老家称为“围炉”,寓意团圆。吃完了团圆饭,下一个活动开始了,也是我最喜欢的——那就是拿红包,东拿一个西拿一个,这可把我乐得,嘴角都快笑到耳朵了。要开始放烟花啦!又是“噼哩啪啦”的,又是“嘭嘭”的,邻居家的小孩点起了烟花,捂着耳朵,笑着跑开了,转身笑盈盈地看向烟花,满天此起彼伏的烟花照亮了夜空,如同白昼一般,此时的年味达到了高潮,到了11点安静了片刻,我们要在12点再次放炮,那就是要“守岁”了,守岁是什么?那就是要为父母祈求长寿啦!
正月初一,每家的小孩们迫不及待的起床了,因为他们要换上新鞋新衣,小孩子们纷纷穿上了莆田人最爱的红色的衣服。上面有着金色的花纹来点缀,还有黄色的衣领,一群孩子在一起玩,不仅热闹,还十分红火!这一天的早饭可与众不同,我们要吃一碗铺着紫菜、花生还有红菇的线面,我以前一直不知道为什么要吃面,不吃不行吗?后来,我才知道,这意味着吃了面涨一岁,线面又称太平面、妈祖面、长寿面,寓意是幸福美满,生活五颜六色。
家乡的春节,就是这样的喜庆热闹,年味满满。春节让我们从四面八方赶回家里,与亲人团聚。这些琐碎的仪式,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意义。福旺财旺运气旺,虽然新年过去了,但人们心中永远记得新年的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