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那“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便是迎年;看那“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这正是庆年:探那“三百六十日云终,故乡还与异乡同,”这就是盼年……
每当冬至到来,那最冷的天气也就紧紧地跟在了冬至的背后,慢慢靠近我们了。在这一天夜里,长乐家家户户都要吃糍粑,那糍粑可是又甜又黏啊!最古老的的做法还是用木锤敲打糯米。弟弟妹妹揉,我来捶打,直到将糯米敲打成糊,再放到干净的地方,学外婆搓圆球,可我们的技术并没有外婆娴熟,可就有大有小了。我们继续在圆球上裹花生粉、白糖和芝麻,就大功告成啦!一盛上桌弟弟妹妹还没洗手就睁着要吃自己亲手做的。我们边吃边听着外婆用家乡话说:“吃糍粑一是为了纪念母猩猩,二则是为了祭拜牛神……”
在长乐,一到了准备过年的时候,大街小巷里都能看见卖烟花的小贩的身影,那些小贩们没有店门,没有柜子只是在家门口,搬个桌子和凳子,往上放爆竹,门口过不了多久就会挤满了人。
农历腊月二十三,正是过小年的时候。全家人都忙里忙外。天还没全亮,家里就有人匆匆做完为孩子们准备的早饭,走向市场清点过年用的东西了。你可别认为在市场里会为你让路,卖字儿东西很快就回家,那就错啦,现在远远望去,墙边一列过去早已挤满了小凡,卖着自家特色。想要挤过来买菜的人可不容易咯!这么早市场已不见一丝缝隙,嘈杂的叫卖声也不是围绕周围:“今天卖亏本价,亏本价!”、“尝尝这个水果很便宜、很新鲜的!”、“最后一点,我要收摊啦?”等外婆从市场回来,天空可开朗啦,不见一丝云迹。瞧那大包小包的东西、瞧那外婆脸上的汗滴,似珍珠!我们搬完袋子里的东西,外婆便把一张新的灶爷爷灶奶奶红纸贴在厨房的墙上。祭拜完各位神仙,重头戏也就来了!我端了一个花盘子来,上面倒满了花生酥、瓜子、水果、年糖年饼这类甜甜的食物,放在了红纸片,正经地弯腰跪拜。外婆告诉我,这天各地神仙都要上天过年了,为了让他们只说好听话,便准备了这些给他们。天一织上了黑布,大家伙便放起了鞭炮,“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过了小年,大家变得更忙了!店铺关了门,回家忙活去了。街道也少了几分热闹,只留下了那凉风和一些爆竹碎纸。
除夕的到来一下子就让大街小巷焕然一新。瞧那家家户户门前红红的对联,听那小鸟叽叽喳喳的歌唱,仿佛在说:“过年咯!过年咯!”闻那门前的味道,多浓的年味啊!长乐团圆饭的特色有鱼丸、肉燕、芋泥、芋粿等。而我认为最不一样的还是我们家的糍粑啦!我们家的可不止一种做法,还有用来包的:用饺子皮包上蒸好的甜糯米,放入油锅煎,出来是,就像换了套金色的衣裳啦!当然也可以用打好的糯米浆包甜糯米,煎一煎,这几种做法都有自己独特的味儿!吃过年夜饭,放一次鞭炮,为了告诉大家:“吃完团圆饭了!”直到午夜零点,又是一阵烟花声,大家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也给旧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正月初的几天,我们会到别家做客庆贺,安排上几天在村里的祠堂拜年、吃饭。
正月十五,可别忘了元宵节。在这天,街巷中定有几盏红灯笼挂在门前。夜一来,一家人吃完元宵就上街看灯了。
你以为家乡的春节就只是如此吗?那就错了,还有我最喜欢的习俗——游神!正月初一到十九,断断续续地有着游神这活动,这些活动都由村里组织,所以时间有些不同。那天夜里,那些扮演神仙的人都会来到祠堂,穿上鲜光靓丽的衣服,带上大头娃娃的头套,一同穿过大街小巷。听!爆竹声响起了,他们出发了!又是鞭炮,又是烟花,又是香柱,他们经过的地方都是“年味儿”了!快追上!那些“大头娃娃”在鞭炮下摇头晃脑,指手画脚,可逗人了!“哈哈,那儿有个大头娃娃在跳舞!”小孩捂着耳朵跳着大喊。“是啊!他们可爱吗?哎,看烟花!”老者慈祥地望着小孩指着烟花。那烟花可是有大有小!声音还如雷鸣!那星星点点的烟花成了空中的流星雨!一路都是欢声笑语,舞龙、舞狮、提灯笼的排成那长长的队伍,真如同一条巨龙,在大街小巷中穿梭着、嬉闹着……
过年时的欢声笑语,这是年味;过年时的喜庆洋洋,这是年味;过年的红红火火这是年味……年的味道已经遍布了家家户户,已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