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元宵花灯】
自隋唐以来,始于西汉的元宵花灯之风盛行,因为元宵节有闹花灯、挂花灯等的习俗,故也称灯节。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只要有空,人人都会去赏花灯。五彩斑斓的花灯使人眼一亮,节日的热情也随之高涨。我的家乡——重庆铜梁,年年的正月十五及前后几天,都会有元宵灯会。
昨年春节,我回到了家乡,在几天的玩耍后,我偶然听说了铜梁年年正月十五都会有的灯会,便缠着妈妈带我去。因为前些年去过自贡的灯会,所以格外期盼。
天渐渐黑了下来,星星探出了小脑袋,灯会快要开始了。走进花灯会场,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擂台,上面的“人”机械地打着鼓,人们包围了这个擂台,人山人海,只能从外围望上一眼。再往里走,通过一条河眺望对岸,一条浑身金黄,红色毛翎的大龙,弯弯曲曲的影子,活灵活现。让我不由得想起铜梁的一个宝贝——铜梁龙。铜梁龙在明清时期就因为他的宏大奇巧、表演时的粗豪而闻名川东南,后又融会八方技艺,形成了独特的“铜梁龙”。这河上龙映在清澈的河上,好似双龙戏珠。又和一旁闪着黄光的宝塔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公园中的路旁边,花灯有着粉色的光芒,一个小走廊中,挂着许多红红火火的灯笼和装饰品,红光映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些精致的花灯让人们赞不绝口。路旁的十二生肖,抱着西瓜的猪,戏珠的龙都各有各的特色,令人眼花缭乱。
虽然人山人海,但不影响人们欣赏这造型精美的花灯的美妙心情。我想把花灯传统的美带给更多人,让更多的人都知道元宵节的花灯,知道中国传统的美。
六·4班胡曦月
【篇二:龙灯会】
按照老家的规矩,一到新年,必定会举办一场盛大的龙灯会。
听奶奶说,这龙灯会的来历可不一般,清光绪年间的《铜梁县志·风俗篇》记载了等会的盛况:“上元张灯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扮演龙灯、狮灯及其他杂剧,喧阗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之观。”这个风俗仍保存至今。
记得那一次新年,正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参加龙灯会。走进会场,那场面只能用一个词形容——盛大。龙灯会在人民公园举办,公园中央有一条巨大的“龙”在人们的上方,这条“龙”整体呈红色,身上还有一些金色的灯在闪闪发光,似乎即将飞腾而起,整体显得十分宏大。
往左走,来到湖旁边,朝中间望去。只见湖中央隐约喷出了一小股水流,然后黑漆漆的水面突然发出了五颜六色的光芒,一闪一闪的。紧接着音乐的响起,中央的那股水流越喷越高,形成一条条水柱,就像无数根七彩金箍棒屹立在地面上。周围也逐渐喷出水流,为这些水柱配合,在音乐的节奏下,一上一下摇动,好似一位位优雅的舞女在舞池中跳舞,别提有多美了,简直让我挪不动脚步。
除了喷泉表演,另一个人震撼的,便是舞龙表演。一个个人在黄龙下连在一起,他们手举黄龙,在中央跑来跑去,第一个人改变动作,后面的人便跟着改变动作,只见在他们的控制下,那条“龙”在半空中飞来飞去,钻过了火圈,衔住了龙珠,不知有多威武。
这龙灯会还不止这些,树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灯,小路旁还有一些小巧的龙灯,公园外还有不少小贩,卖着各种各样的装饰品。
真不愧是一年一度的龙灯会,希望明年也能有幸参加!
六·4班周星彤
【篇三:祭灶王】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这首诗选自鲁迅笔下。
我的故乡有一样的风俗——祭灶王,又称“送灶王爷爷”。传说这天灶王爷爷要向玉皇大帝回报功过。因此,在送行时,大家伙变了法的伺候灶王爷,用麦芽糖堵住灶王爷的嘴,好让它在天上多说好事,少说坏话。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初一那天,我们早早地起了床,准备祭拜灶王爷。全家老小整整齐齐地一排一排地站在桌前,双手合十,嘴里说着保佑全家的话,爸爸他们一张一张地烧着纸,烧着香,还把买回来的麦芽糖拿出来,粘在手上,粘了几次才粘上。粘在了灶王爷的嘴上。
仪式完毕,我跑到后厨房,摇着妈妈的手,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要祭拜灶王爷,还要把糖给它吃?”妈妈笑了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祭灶王,是我们这里的一大风俗,为的就是让灶王爷在天上多说好话,少说坏话,所以就要用粘牙糖,粘住它的嘴巴!”我嘟了嘟嘴,生气的说道:“这待遇比我还高!”可是想到,祭拜完的糖还是归我的时候,不开心和烦恼一下子灰飞烟灭。
这一大风俗直到现在,还保留着,正因为有这一风俗,我们全家都十分平安健康。
六·4班杨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