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爱读书的,但,真的不是来自于家庭的影响。
父母均是普通农民,读书都不曾把小学读完。又不是诗书传承之家,所以,真的“无从致书以观”。
记得小时候,妈妈带我去别人家串门时,我虽然还没有上学,但对别人家孩子的书本却十分感兴趣。常在别人家去翻看他们家里孩子的书,那应该是我最早的读书经历了吧。
紧接着,上学了,突然发现班级里竟然有家里藏书极其丰富的孩子。那时候简直是太羡慕了。他们与班级里其他家里有书的孩子换书看,但自己并没有啊,对书的那份渴慕却始终无法消散。于是,尝试了从家里拿来妈妈晾晒的咸菜疙瘩,与他们换书看,一天一个咸菜疙瘩。那段时间里,妈妈的咸菜疙瘩使得我的阅读得以继续。
那时候,一系列的评书进入了我的视界。《隋唐演义》《杨家将》《三侠五义》这一系列的书籍成了我夜以继日的阅读书目。可惜的是,那时候,同学曾向我推荐《穆斯林的葬礼》这部书,只因自己年幼,不曾知道“茅盾文学奖”,只想,“葬礼有什么可看的,不看!”从而,错失了与名著交游的机会。好在,后来我还是能够遇见它。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竟然在路上捡到一本书,准确的说,应该是半本书。没有头,没有尾,是一本书的中间部分。而且,还是繁体字的!但,磕磕绊绊地读下来,简直是如获至宝——那是一本讲述中国古代一些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的书——我猜想应该是,因为那里看到的第一个故事就是“烂柯人”这个典故的完整故事。还有《十五贯》《崂山道士》等故事,虽然已经事隔多年,至今想来,那一个个繁体字似乎还在眼前蹦达。不过可惜的是,这捡来的半部书,最后又不知“书落谁家”了。
后来,自己出去读书了,家里经济情况有限,所以每个月的生活费有数。但为了读书,也曾馒头加老干妈的神仙吃法来度过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只为了能买几本书或者订购几期刊物。那时候,自己从《科幻大王》与《奥秘》这类书籍里见识了我们所不能想到的或者我们从来不曾去想的另外的世界。再后来,图书室里的倪匡的作品便是我阅读书单里的必读书目了。
工作了,自己终于可以挣得毛票了。虽然少,但是胜在有。于是,每一次的外出,我拎回来的一定是书。那时候,版权啊、知识产权啊还没有现在这么重视,所以,外面书摊上那些五元一本、十元一本的或者那些打折销售的书店就成了我常去搜罗的购买地了。最新的《读者》《青年文摘》,十元便可买到一本厚厚的《张爱玲文集》。如获至宝!如获至宝!书籍与我回家的那几天里,吃饭匆匆,睡眠减时。
然后,当一封卓越亚马逊的信件不知为何出现在我的办公桌上后,我的购买范围与选择范围再一次扩大。于是,许多以前自己所不曾听到的、不曾了解的书目也出现在了我的购物车里。办公室里的同事们也在我的诱惑下开始掀起一轮购书热潮。
常感慨,科技,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纸质书、电子书,甚至还可以听书,满足你的一切所需,只要你想学习。
只是,无论如何,自己还是喜欢纸质书。也许,喜欢的是过去自己四处搜罗的岁月;也许,喜欢的是用手抚摸过纸张的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