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6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
春节的习俗
赵歆瑶
年,是中国最喜庆的节日。每逢过年,家人们总要忙七忙八的:要买玩意儿、贴春联,放爆竹、吃年夜饭……
海盐这边过年,按照惯例是要回老家一次的,沿途的风景没什么变化,一到过年,反而更冷清了——工厂关门,商店不开,就连路边小摊也打烊了,但到了村子里头,那景象可就不同了:户户人家的铁门上悬灯结彩,挂横幅,贴春联。大人们杀鸡宰羊,准备年夜饭;孩子们则揣着响炮在街上跑来跑去,时不时揪出一个甩在地上,清脆的声音也随之传开来。唯有一些老房子冷冷清清,住到城里来的老人们回乡后定会先去扫扫老房子,据说这样可以把晦气扫走。爷爷早就念叨着要给老房子做一次打扫。当他看到乱得有些不修边幅的房子,不管我们自己率先劳动了起来,只见他拿着剪子,把门前窜得老高的杂草一一剪掉。我们也纷纷效仿:母亲在爷爷后边,拔杂草一一清理掉,我和奶奶二人在房内打扫卫生:扫地,拖地,擦窗台,擦桌子,把窗玻璃用玻璃擦得白丽透亮……父亲扛来家里的竹梯子,给旁边三十余年的桑葚打理枝条……
通常,人们只要扫扫房就完事了——但我们家可不同,姑姑常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因此,我们在这天还要“洗邋遢”。母亲把床单,被套,床单,蚊帐,纱窗等东西都搬出来,好好漂洗一番。因为是乡下,没有洗衣机,就只好手洗了,通常是每个人各分到一件,蹲在装满井水大红脸盆,和着肥皂在搓衣板上使劲地搓。于是,便会出现这样一个奇观——在大年三十当天,一家人围着井洗着织物,还时不时传来几阵爽朗的笑声,用不了多久,你又会瞧见一户人家的门前的竹制晾衣杆上,挂着一件件表示欢庆的“彩旗”,成了每年过年过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用枯枝扎成的扫帚懒洋洋地倚在斑驳的墙壁上,旁边随意地堆了数捆用来烧火的枯枝。已是下午,小屋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风吹过,夹杂着人们切菜烧饭和大声交谈的声音,忽然想起奶奶说的一句话:“我不喜欢城市里头,一天天的非要争个你死我活,还是乡下好,过个年多热闹,哪像城里人,咋越来越冷漠了呢?”
篇二:6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
家乡的风俗端午节
黄张睿
端午,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的习俗从战国就开始了。
小的时候,听长辈说端午节的习俗是这样来的:屈原在五月初五跳入汨罗江,因为楚王想投靠秦国,屈原让楚王不要投靠,楚王不但不听取屈原的建议,还将他贬官,在楚国将要灭亡时,爱国的屈原便跳入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将他最爱吃的糯米饭用粽叶包起来,坐着龙舟把粽子撒在江里,因为这天是五月初五,初的意思是初端,所以是端午。
端午节有很多习俗,比如:喝雄黄酒,在门上挂艾草等等。但这些在我的家乡王店都很少见,最多的还是数包粽子。
端午节那天,凡是卖粽子的店都排起了一条长龙,可我们家不一样,因为除了我辈份的,家里其他的人都是地地道道的“乡吾宁”(意思农村人),而且,我们连粽叶、蜜枣、精肉,连彩线都准备好了,干嘛还要买呢!?
“包粽子喽!”一家老小都像打了鸡血似的,眼中那炽热的目光都能蒸蛋了。包粽子的包粽子,煮开水的煮开水,每户人家的后院后炸开锅了。
包粽子包的最好的就是二姑了,只见二姑把两片粽叶叠在一起,弄成一个三角体就开始塞糯米,塞到一半,二姑华丽的把粽子一转,向空中扔了一颗蜜枣,精准地落到完成了一半的粽子里,或是往粽子里灌一块精肉,再用娴熟的技巧塞糯米,一个粽子就完成了。这哪还是在包粽子,这分明是杂技啊;老人们在包粽子,虽然没有二姑那么快,但步步都是精准的,可能这就是慢工出细活吧;我们这群孩子也在包,但好一会儿菜包好一个粽子;还有一些淘气的孩子,这拿一颗蜜枣吃,那拿一颗蜜枣吃。
包好了粽子,就该把粽子泡到开水中煮了,我们几个小孩子进进出出灶房好几次,都想吃到包的粽子。
终于,一个个冒着白烟,鼓鼓的粽子搬到了桌上,一家人坐在大桌前,除了春节和中秋节,还真没什么一家人都坐在桌前,不紧不慢地吃着粽子的时候,仿佛实践都凝固了,让我们多感受一下这温馨的家庭氛围。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抢着粽子,但一个个都被烫的大喊:“哇,烫撒类!”(意为哇,烫死了)。大人们看见了都乐的哈哈大笑。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端午节,你们家乡的端午节是怎样的呢?
篇三:6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
家中年味儿
徐一鸣
除夕象征着年。对于我来说年是最让我期盼和喜爱的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家里过年才是最有年味儿的年了。而正是在这一年中最冷的一天,我体会到了年味儿的浓郁……
提起年的开端,年货一定是每家每户必备的东西了。年货可以是吃的,玩的,装饰的、当药吃的……拿到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家时,老人定是满面笑容,非常客气地收下了年货。
收了年货,外公和爷爷肯定会拿出红包来。红包包装上会印着祝福的标语。红色的封皮,金色的祝福语,让春节添上了喜庆而有快乐的色彩。春节仿佛一切都是红的,红包,红袋子,红盒子。收到红包的小朋友不仅会如同以前一样说声谢谢,更会笑容满面地向长辈祝福一声:“新年快乐!”
下午两三点一过,便开始了过年的高潮。乡下的年夜饭异常的早,菜也非常多,所以老人和年轻人都会提早做菜。平时冷清的两三点,现在热闹了起来。家家都站在室外水井边打水,洗菜,但忙活的过程中也不妨说一两句话,孩子们常在外面玩耍,有些孩子滑着滑板,还有些孩子吃着大人买的小零食。隔壁领居家的小朋友,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了泡泡液来吹。
在大家忙碌时,时间也匆匆地走,须臾间就到了四点了。我们家里人各各上了饭桌,还用手机和在外省的亲戚互相祝福。菜被挨个儿端上了饭桌,虽然都是些家常菜,但还有些“特殊食品”。碗一层叠着一层,如牛奶般的热气从缝隙中涌上了天花板。谈话声盖过了一切声音,就像那天夕阳的光线,把白云染成红色!
对于北方人来说,饺子是最重要的过年食物。而对于我们南方人来说,年糕更能代表着浓浓的年味儿。食物可能是普通的,但是只有赋予了它独特的内涵才能吃出别样的风味吧!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伍子胥是吴国的大臣,当他被逼自杀时,他告诉两个士兵:“当城中缺粮时,挖地三尺,便能得到吃的。”几年后,战争爆发,城内果真缺粮,那个当年押送伍子胥的士兵突然想到,便告诉大家。大家真找到了粮食。后来,江苏(吴国)人为了纪念伍子胥使用米粉做出年糕来代替当年的吃食。
当外公端上年糕后,我就立刻想起这个典故。年糕年糕年年糕,沾了晶莹剔透的白糖,更是寓意着来年甜甜蜜蜜。年糕咬下,粘粘的口感瞬间让我体会到了年味儿。吃饭一定要留一口,也是对来年“年年有余”的期盼!
大家磕着瓜子,看着电视。谈话声掺和着电视声,瓜子的香味充满了房间,热闹的气氛让这幢房子都快装不下了。年味儿越来越浓了。
烟花陆续射入了天空,人们盼望着新年带来好运,喜气洋洋。习俗带来了浓浓的年味儿……
在嘉兴过年,才是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