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大地,微风拂面,小鸟在枝头鸣啭,小草在风中摇摆,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我与小作家们参加了小作家协会举办的宾兴馆采风活动。
我和瑞珊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上了车,经过一路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
一下车,我们就被宾兴馆门前的铜像雕塑迷住了,铜像展现的是清朝赶考送别的情景。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小孩子拉着娘亲的手,满眼不舍地望着爹爹,好像在说:“爹爹,不要走!”这浓浓的不舍让我和瑞珊都意识到,古代人背井离乡去参加科举考试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
一抬头就是宾兴馆了,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让我对它喜爱有加。
高大的木柱子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屋顶上精美的瓦片整齐排列。导游介绍道:“宾兴馆始建于清道光六年,总建筑面积约是2900平方米,坐北向南。它由各乡绅士集资,为资助县里士子参加科举考试而建。”“请问导游姐姐,为什么要资助呢?古代人很穷吗?”瑞珊不解地问。导游绽开笑脸,回答道:“这位同学问得好。因为当时文化衰落,士气萎靡,科举凋敝,许多通过了乡试的生员和举人也因为经费不足而无法赴省城和京城参加考试,而宾兴馆的修建就是通过一种积极的资助方式让寒门学子得以圆梦,也对传统的科考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传承着惠州千年来崇厚的文化知识底蕴!”我们了然,纷纷点头,把导游这些话记在了笔记本上。
“这就是第一展区——惠州古代宾兴礼!”导游向我们招招手,我们一过去就被那蜡像吸引住了。只见一屋7人,4位平民衣着的人站在左边,3位官员衣着的人站在右边,他们呈相互拜揖状,他们都一副谦卑恭谨的样子。这时导游的声音响起:“左边站着的三位年轻人是接受资助准备赶考的士子,最里面站着的是校长,右边分别站着惠州知府、归善知县和博罗知县,他们正在举办宾兴礼,宾兴礼是指府州县送别科举考生的一种科举典礼。礼仪流程分为:捐助、礼仪、设宴和送别。”听到这我不禁想起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这礼仪文明是代代传承,我要一直做个文明礼貌的人。
我们跨过一个个门槛来到了第二展区——中国科举文化源流。导游介绍道:“科举制度的时间是隋唐时期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共1200余年。”我不由慨叹:“哇,好久哇!”在我身旁的智多星瑞珊悄悄告诉我:“武举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我不禁对她竖起了大拇指。接着我们参观了极其简陋的书房、厨房和住房场景,又见了士子们努力参加乡试和武试的场景,这些栩栩如生的场景展示了士子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的精神。他们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在心里暗暗下决心要做和他们一样努力的人。
最后我们来到了第三展区——惠州名人科举展区。一进展厅一眼就看见墙上挂着的“惠州籍科举名人”展示牌,让我震惊的是一列下来15位都有着不一样的头衔:张家卿——广东历史上首位“省元”,留正——南宋三朝宰相……蔡锦青——赏穿黄马褂的二品大夫。“呀!这不是我老乡吗?”,想起在第一展区看见有关他的介绍,蔡锦青字春山,号芥舟,是惠东人。“嗨,老乡!”我对着那幅画喃喃道,大家被我逗得哈哈大笑。
慢慢地我们回到了门口,结束了我们的参观。我和瑞珊还沉浸在古代科举历史的长河中,多想再呆一会儿,可华霖会长已经在催促了,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这次的采风活动让我领略了中国崇文厚德、重视教育之风由来已久,体会了古人不畏艰苦努力学习的精神,也点燃了我奋发向上的决心。
我喜欢游宾兴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