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五月粽
606班 邱天硕
在幼儿园门口哇哇大哭的孩子,会在办公室工作的大人,头上顶着银白色头发的老人,提到五月粽,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又咸咸的感觉呢。在我的家乡潮州,端午时节,五月粽的到来可是必不可少的呢!
五月粽原名角黍,东晋时期,夏至是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角黍的形状,代表古代祭祀供品牛的角。谷物(角黍)为“阳”包角黍的粽叶为“阴”,阴阳结合,有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意思。于是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就这样传承下去。
这一天人们要祭祖祭神,而祭拜的供品当然少不了五月粽。初一,奶奶叫上我,说要教我包粽子,我高兴极了。帮准备馅料的奶奶打下手,奶奶一边洗东西一边告诉我说:“这做粽子,一定要有耐心,要认真看,认真做,才能有条不紊,取得成功。”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只见奶奶把洗净的东西分别装在几个碗里。我仔细数了一下,有粽叶、糯米、红枣、红豆、咸鸭蛋黄、猪肉、虾米和淤泥。哇!真是应有尽有,见奶奶要开始了,我赶紧找出板凳。在奶奶旁边仔细观察着。只见奶奶把粽叶弯成一个筒形放在手上,嘿嘿!像个大喇叭,接着,奶奶在卷好的粽叶里用汤匙勺了一勺馅料,我用手托着下巴看着那些美味的馅料,哇!那简直就是“满汉全席”的缩小版。这色泽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奶奶慢慢地朝里面“加料”,把粽口盖住,用线绑好,就这样,一个三角形的粽子就成了。我一脸羡慕地对奶奶说:“奶奶,我也要做好。”于是我模仿着奶奶一步步做,嘴里还不住嘀咕:“要好了……”把线绑好后,一种成就感从我心里油然而生,“成功了!”奶奶和我都高兴地笑了。
不一会,粽子已经拿去蒸了,时间过得可真慢。我看着时钟,盯着锅中的粽子,焦急得不行,“奶奶好了吧!”“还没呢!”“哎!真是的。”过了好久,我正没事找事时,锅里传来“叮”的一声,我喜出望外,跑到锅前大声嚷道:“奶奶好了!”奶奶闻声而来:“看把你高兴的。”热乎乎的粽子在手里,我忍不住大咬一口:“太好吃了,我还要!”看我这样,奶奶和大家都笑了起来。
现在只要一提到五月粽,那种甜甜又咸咸的感觉就又会重现,令我久久难忘。
篇二:家乡的春卷
606班 李汝成
我的家乡在潮州,这里虽不如大城市繁华,却有着独特的韵味——小吃。尤其是春卷,一提起它,谁不是“垂涎三尺”呢?
春卷是潮州人逛牌坊街的必尝美食,而且它历史悠久,深受人们的喜爱。听妈妈说,在古时候,这儿的人会在立春时节将面皮铺在盘子上,然后放上许多新鲜蔬果,卷起来吃,故名“春卷”。春卷也有美好的寓意:春天是播种的时间,人们吃食材丰富的春卷,企盼丰收。春卷表皮金黄,看起来很像一块金条,逢年过节,祭祖的桌上也少不了它。若家中来了客人,我们也总会端出一盘金灿灿香喷喷的春卷来招待。
这天逛牌坊街时,空气中弥漫的春卷香味勾得我“食指大动”,我走进了一家小店。“来两份春卷!”“好嘞!”我嗅着那香味,坐不住了,跑到店前看那位阿婶做春卷。
只见阿婶动作麻利的把香菇、虾米洗净再沥干,放在桌边待用。再取出绿豆,将猪肉剁成丁,也分装在小碗里。然后在一口大锅中倒入些许油,用不同的火候与不同调料将几种食材炒熟:绿豆已经焖熟了,变得有些偏黄色,那便略微炒一下即可;香菇要炒得够韧,漆黑的表皮闪烁着光泽;猪肉丁泛着油光,看上去很是诱人;虾米已经炒得十分松脆,变得有些偏橙色。我不由得吞了吞口水,直直地紧盯着阿婶的动作,生怕漏了哪一步似的。阿婶取出一叠面皮,平铺在桌上,又动作轻盈地揭了几张洁白光滑得煞是可爱的面皮放在盘子上,然后用一把勺子飞快地舀了馅料倒上,最后将面皮几番对折,就包好了。阿婶将春卷用长筷子夹着,放入已迫不及待地沸腾着的油锅打几个滚,直到春卷的外皮由洁白到泛黄,再变成闪亮的金黄,阿婶便用漏勺将已经酥脆无比的它沥干油,放入小袋中,递给我。见我两眼放光地接过,阿婶笑了,我也笑了。
袋子有些烫,春卷薄而酥脆的外皮与香浓无比的馅,一咬,嘴边轻而脆地“咔嚓”一声,再嚼几下,涌上一阵阵不同的美味:绿豆的松散,香菇的柔韧,猪肉的鲜嫩,虾米的脆滑,各种口感融在一起。满嘴溢着温暖,满足和满心的幸福感。太香了!我不停的往嘴里塞,又笑看着人越来越多的小店,这似乎也成了古城的一道风景线。
春天到了,春卷包入了温暖与美味,卷入了春天,使我尝到了家乡那份浓浓的乡情。
篇三:家乡的“糖狮”
606班 谢铭珂
每年的二月初一,是奶奶老家游神赛会的日子,在潮州俗称“闹热”。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村里就会热闹非凡,每个人都欢天喜地,欢声笑语充满村里的每个角落。
一回到老家,脚一碰到地,大人们就开始忙碌了起来,准备祭拜的供品、请客的食物和碗筷等。最开心的便是我们这些小孩了,什么忙也不用帮,也不用我们招待客人,于是便成群结队出门玩去了。
我拉着姐姐跑到祠堂去,别看平时冷冷清清,这时候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祠堂里挂着鲜红的灯笼,五颜六色的彩灯,最叫人意想不到的,就不得不要数我们这儿特有的"糖狮"了。糖狮,顾名思义就是用糖做了,不过里面还加了花生,让口感更丰富。糖狮具体的做法,我也不太清楚,但听边上的老人说是把滚烫的糖浆倒入木质模型中,然后快速用手挖出中间的部分,做几个狮子的身体部位,再趁热拼在一起,最后用笔描绘上眼睛和嘴巴等,好看又好吃的糖狮就做好了。这糖狮的制作看似简单,可却很有技术含量,要很有经验的老师傅才能做得好,做得像。要说糖狮的味道,那可真是香甜可口,满口余香。糖浆已经凝固,变成一种晶莹的橙色,花生香香的,脆脆的,晶莹的糖浆配着酥脆的花生,即甜又香。
当我第一眼见它时,着实被吓了一跳。两只威风凛凛的糖狮正守在祠堂前,瞪着它的双眼,注视着进祠堂的每一个人。糖狮的眼睛炯炯有神,双耳直竖,好像在倾听每个进来祭拜的人的心声。嘴巴微张,露出锋利的牙齿,令人望而生畏。一只前爪踩着球,蹲坐在台子上,另一只脚边则蹲着一只小狮子,显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除了糖狮,每个祠堂还有很多其他造型的“糖狮”,比如仙鹤、鹿、鸡鸭鹅等,每种动物都有着不同的寓意,代表着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这也是家乡的“闹热”特色。
看完糖狮,外面鞭炮声四起,游神赛会来了。随着锣鼓声越来越响,一支庞大的游行队伍迎面走来。有各种古代装扮的扮演者,敲锣打鼓的乐手,还有小孩子抬着写有“风调雨顺”“平平安安”的大旗子,听老人说,这是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财丁兴旺的一种民俗形式。
这一天,就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这两年因为疫情原因,少了游神赛会,也少了一份热闹。我时刻都在怀念那喜气洋洋的日子,希望疫情赶快过去,我们又可以欢天喜地,齐聚一堂过“闹热”。
篇四:潮州春卷
606班 郑铿颖
从古至今,潮州的美食数不胜数——咸水粿、牛肉丸、肠粉… ……此处隐藏2003个字……那天,爸爸把刚祭完祖的鹅肉剁来吃。先开膛,在斩开脊椎骨,分成两半,再把腿、翅膀斩开再斩块,肉的比例是1:2:7才带皮带肉。这样一盘肉有薄又可口、好吃的鹅肉就切好了!
第一盘菜肴当然是卤鹅啦!鹅一上,我口水快流到地上了,我管不上什么绅士风度,何况爸爸在肉上面撒了些芫荽外加一碟蒜泥醋这样既能吃多又不腻了。我一夹就是几片,醮上“蒜泥醋”哇!人间第一美味,味道酸和微辣,口感饱满,回味悠远!吃到鹅肉紧实有韧性鹅肝软滑嫩入口即化,鹅掌有嚼劲,鹅肠越嚼越香。连妹妹这个平时不爱吃鹅肉的,也拿起了一块鹅头,一无旁顾的吮吸着鹅头嘴角荡着的笑意,不停的嚷着:“好吃好吃!”一家人不约而同的赞称:鹅肉真好吃!
中国自古以来独特的美食闻名于世,不必说黄金可口的北京烤鸭,也不必说味美肉嫩的南京板鸭,而在我们潮汕就有一道远近闻名,远驰中外、美味的地方菜一卤鹅。卤鹅已深深的融入每一个潮汕人的血脉,成了节日的标签,浓稠的年味!
篇七:朴籽粿
606班 黄铄萱
远看像一朵绿莹莹的花,近看像个翡翠小碗;闻闻有薄荷味,摸摸很柔软;舔一下,那味道直冲舌尖,咬一口,甜甜的腻腻的,让人回味无穷。它就是我最爱吃的糕点——朴籽粿。
传说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名声,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却发现介子推死在一棵老枯树下,留下遗言。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树,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清明那天人们会去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更有吃朴籽粿的习俗。
提到朴籽粿,我就想到了潮汕人的一段心酸历史。传说当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州,杀戮抢夺,民不聊生。被迫无奈而避入山林之中。而其间,人们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来人们为记深仇大恨,在清明叶加工蒸制朴籽粿,传承下来,而正是因为如此,才更体现出潮州人的智慧。
杜牧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那天人们要上山祭祖,而祭品里就有青明独有的朴籽粿。清明节前几天,妈妈就到山上采或到市场去买朴籽叶,绿绿的叶呈椭圆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回到家,妈妈就用清水把这些铺朴籽叶一遍又一遍地洗干净。我伸手一摸:“好柔软!”然后,妈妈从柜子里拿出打碎机,一片片朴籽叶被妈妈丢进机里,顿时一阵轻碎的响声在我耳边响起,眼前一片又一片的绿色,让我眼花缭乱。我忍不住凑上前,偷偷揪出一片,仔细端详起来,绿绿的叶,软软的,真想一口把它吞下去,“别急,一会儿就有粿吃了,先把朴籽叶放回去。”妈妈的声音响起,我只好把叶片放回去。只见妈妈又装了些水,立即把盖子盖上。我看着在打碎机里团团转的朴籽叶,眼前一模糊,捂住耳朵,赶紧跑开,“太吵了!”“好了。”妈妈自信满满。只见她用碗过滤了一下,随即倒进装有糯米粉的碗中,轻轻搅拌,那原本的深绿色,渐渐地,渐渐地变浅了。我凑上去,看着那一个个浮起的泡泡,忍不住口水直流……
“咕噜”,妈妈把搅拌好的朴籽汁倒进了一个个形状各异的模具里,我悄悄伸出手指,想去摸摸,妈妈一下拍掉了我的手,“别动,要来蒸了,别那么着急。”“我……”我一副欲哭无泪的样子:我忍,我忍,我忍……
我进进出出厨房,看着冒烟的锅,急得坐立不安。“好香啊,妈,好了没呀?”“还有五分钟。”“五分钟,这么久啊……”我又闻了闻扑鼻而来的香味,简直要“口水直流三千尺”啊。
“朴籽粿出锅了。”我闻声而来:“我要吃,我要吃!”“好好好,就你最馋。”我一把抓起一个最大的,狠狠的咬了一口,甜甜的味道直冲入嘴里,直至肚子。
至今一提起朴籽粿,那甜甜的味道,就立时升到了嘴里……
篇八:端午粽
606班 郭楚彦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提起这首童谣,最先让我想起的就是端午节;所谓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河自尽的故事。在屈原死后的第二年,当地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于是带着竹筒子盛米划船去祭祀他。后来,人们把竹筒子改为粽子,划船改为赛龙舟。这种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于是,人们把农历5月5日称为“端午节”。而提起端午节,那竹叶香及肉味双美的端午粽更是令人垂延三尺。打开一个个锥形的粽球,一股淡淡的竹香扑鼻而来,夹杂着各种馅料的糯米团子,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多吃几个粽子。
在端午节前夕,我们需要准备糯米、虾仁、猪肉、香菇、绿豆、粽叶……先把糯米放入水中浸泡,所谓浸泡,这可是有讲究的,在浸泡糯米之前,需要先提前两个小时浸泡绿豆,待到绿豆浸泡完两个小时,再把糯米、虾仁、香菇放入一一浸泡,再浸泡一小时后,食材浸泡双双完毕,才可端至厨房翻炒。
望着忙里忙外的外婆,我不解地问道:“为啥不能直接把所有东西扔进水里就完了,那样不是更简单?”“孩子,你不懂。”外婆一边忙着捞浸泡的糯米食材,一边说:“只有这样浸泡米儿的粽子吃来才会甜蜜可口,糯米只有通过浸泡才能透彻,而且其他食材通过浸泡,才能更加提味,不能为了追求方便而忽略了细节,特别是贡品,万万不可马乎。”说着,外婆双手合十,一脸虔诚,对天空拜了一拜,嘴里还念念叨叨的,以示对先人的纪念及敬意。
静待糯米等食材浸泡完成后,把之前准备好的虾仁、香菇、绿豆等食材一起倒入锅中翻炒,“滋”的一声,油锅与食材亲密接触在一起,发出一阵炊烟,令人口水直流。在外婆的数次翻炒下,馅料以松散出锅,闻着那香味,我悄咪咪舀了一勺馅料送入口中,原以为会是人间美味。没想到这馅料只是简单翻炒一下,并没有完全炒熟入口,还是生的,我忍不住吐了出来。外婆见状,悄咪咪捂嘴笑了笑,而我也不好意思地埋下了头。
基础工程准备完毕,可以开始包粽子了。外婆拿出前天洗干净的竹子,只见她左手夹住粽叶,再用右手把它卷成漏斗形,一勺一勺填入馅料在缺口处,中间还夹了一块猪肉在里面,又再填馅料,随即用手将叶子两侧捏下去,之后粽叶尖端向一侧折叠,用粽绳带着粽叶的尾巴,穿过粽子,并打一个结,一个锥形的粽子就此诞生。只见外婆在舀馅料时,还不停地用筷子把馅料捅紧,外婆说:“这样的粽子包起来才紧致,吃起来也不会软软的。”我学着外婆的样子也来包粽子,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原以为包粽子有手就行,没想到还是个技术活,无论我怎么试它,要不就馅料太少不成形状,要不就粽叶子破了,馅料散了一地。看着蒸盘上逐渐添多的粽子,我不得不赞叹,外婆的手艺真巧!至于我嘛,就做个安安静静的小吃货就行了。
等粽子包好后,最重要的步骤就是烧火,大小形状各异的粽子放入锅中,再用锅盖反扣盖上,用慢火蒸上一个多小时,待到香味从锅边蔓延开来,就能与美味负距离接触了。
粽子出锅后,依旧是色味双美,一个个粽子在锅中散发出喷箱,打开粽子,一股淡淡的竹香从里面喷出,夹杂着各种翻炒过的虾仁绿豆香菇,还有腌过的猪肉,一口咬下去,肉质丰富,各种馅料的香味夹杂着淡淡的竹香,停留在口腔中沁人心碑。
悠悠端午节,浓浓粽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