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互联网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我们时常通过手机逛微博,刷朋友圈,或是学习新知识。手机仿佛成了我们的全部,好像握着一部手机,就是握住一个世界。但你放下手机,摸摸柔嫩的绿叶,摸摸历经沧桑的城墙,摸摸亲人明媚如阳光的笑脸,你会发现,放下手机,世界仍在手中。
放下手机,与亲友牵手而谈,世界仍在手中。社交是手机的核心功能之一。从大哥大到智能机,人们使用手机时,少不了与其他人进行社交活动。一串串号码,一个个头像,对应的是一张张现实世界的面孔。看着那亲切的话语,听着那熟悉的嗓音,我们知道,他是他,她是她。然而手机中的我们,不过是虚拟的人格,其本质是现实人格在虚拟世界的投射。在高频率地使用手机并不断地进行虚拟交流的过程中,在等级、亲密度等社交数据增长的同时,我们在依赖手机的泥潭中愈陷愈深,以至于我们沉浸于这虚拟的网络交流中,全然不顾现实世界的他们。甚至我们认为,放下手机,就是丢了整个世界。可是别忘了,虚拟世界的基础,便是现实世界。那个虚拟世界不过是你所处的现实世界的一处角隅。
放下手机,与父母话话家常;放下手机,听听孩子在校园里经历的趣事;放下手机,三五好友聚在饭桌上畅谈。你会发现,现实世界是如此美好。起码它不会让你有离开世界那一刻的怅然若失——按下休眠键,手机黑屏的那一刻。
放下手机,摸一摸书架上落满灰尘的书本,你会发现,世界仍在手中。手机中,网络上,庞大的信息量令人咋舌。由于查阅资料方便,且互联网中知识繁多,我们可能更倾向使用手机来学习。今天点开一个冷门知识的微博,明天打开一条关于健康养生的“说说”,无形之中,我们似乎能学到许多东西。但它们真的可信吗?在具有高度开放性的互联网中,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张三都能随便发布什么。因此我们总能看到这种现象:各类人散布谣言,各类人来辟谣。甚至能看到这样的闹剧——辟谣的文字反被定性为谣言。什么才是真的呢?还得靠自己辨别。而正规图书的内容,可信度相对来说高多了。另外,用手机上网时,大多进行的是碎片化阅读,缺乏深度。往往人们阅读大量材料手,发现只是记住了几个词语,隐约懂了一些文章的意思,却接受不了不少无用的信息。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从网上获取的知识,仿佛“五彩缤纷”的泡沫,多,却一触即破。翻开手中的书本吧,摸摸柔软的纸张,嗅嗅油墨的芳香,汲取书本中的知识精华。
放下手机,世界仍在手中,当因新浪微博故障而烦躁不安时,你可曾想到,自己为何会变成这样,是什么正在割裂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是手机。没了手机,你还是你;离开了现实世界,你就什么都不是。
放下手机,世界仍在手中,而且你会感受到它的真实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