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几年前的那个夏天,当时是端午节,一大早我就起来了,不仅精神十足,还催着家里的大人起床,奶奶见我这么兴奋,半开玩笑似的对我说:“今天这么精神,要不帮我包粽子?”“好啊。”我满口答应。
过了一会儿,就见奶奶拿着粽叶、糯米等材料过来了。我兴奋地两眼发光,没等奶奶反应过来,就拿了一片粽叶,跃跃欲试。“别急,先看我给你示范。”我只好把目光投向奶奶。只见她先把粽叶卷成了圆锥形,然后用勺子舀了一勺糯米填入了进去,将粽叶没有米的地方折了起来,像变魔术一样,再捆上线,一个胖嘟嘟的粽子就做好了。
我看得目瞪口呆,奶奶突然开口,将我从恍惚中拉回:“怎样,来试试?”“试试就试试,这还能难得倒我吗?”我便开始了包粽子之旅。
我先把粽叶折了对着,感觉有些不对,就松开了,又将末端的叶子向内折,嗯,感觉有内味了,可是却十分变形。没事,可以将就。我又把糯米填了进去,压实之后把叶子两端捏了下去。不错!做好了!看着手中那称得上奇怪的粽子,不禁自豪起来,这确实不难嘛。
这时,我想起了课堂上老师曾讲过的粽子背后之故事。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居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投河自尽。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从此以后,每到这天,人人都会投江祭奠……
一想到这里,我手中那原先不起眼的粽子,瞬间变得高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