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六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600
米糊界的“大杂烩”
家乡的味道永远是勾起舌尖味蕾最朴实的味道。不论是天真烂漫的小孩子,工作繁重的大孩子,安度晚年的老孩子。提起最熟悉的味道,莫过于——家乡的味道!
一碗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尝到的“菜米糊”,说到它,嘴里便不自觉咽下三四口唾沫。咸淡适中的米糊,搭配上各种食材。土灶里升起热烟,混合着米糊的浓香,伴着外婆用大锅铲不停搅和,香气更是四处乱窜,令人想入非非。浓稠的米糊像许多个小吸盘,牢牢粘在锅铲柄上。
在一般人的眼里,也许这和早餐店里的米糊只有模样之分。如果你也这样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外婆告诉我,我们这儿的米糊有个美丽的传说。不是在大年三十熬成的米糊,滋味往往达不到年三十米糊那种鲜美诱人,味道自然逊色了许多。大年三十熬的米糊会特别鲜。因为居住在天上的七仙女会在这天夜里来到凡间,给放在正桌前的米糊撒下不同的佐料,让米糊的滋味鲜美起来……这让我对这道美味更增添了一份神往。
“菜米糊”听这名字中的“菜”,就猜到这道美味中一定会添加很多素食。的确如此,“菜米糊”在熬制的过程中,放入了炸豆腐、青菜、白萝卜丝、胡萝卜丝、榨菜……就连熬米糊用的油也得特别讲究:不能用平常炒菜的猪油,也不能用普通超市买的色拉油,必须得用农村里自己榨的菜油!众所周知,菜油是用油菜籽所榨成的,为了让“菜米糊”成为真真正正的素食美味,每个步骤乃至每个细节都不容马虎。因为外婆说过七仙女是吃不得荤的,她们爱吃素。如果不小心用了由猪皮榨成的猪油,可就别想她们往米糊里添上神奇而又神秘的调料了哦。
当一碗香喷喷的菜米糊端上桌子的时候,那种浓浓的而又不失鲜美的味道顿时飘浮在空气中,我肚子里的馋虫就被香味勾引出来了。我狼吞虎咽地吃着,那样子像极了几天没吃饭的乞丐。真是太好吃了,馋得我舌头都快要吞下去了。不一会儿,满满一大碗的菜米糊就被我吃的干干净净。
“菜米糊”,浓郁绵密,是我们家乡的过年风俗,更是一种地方特色。如此诱人的美食,是否让你也垂涎欲滴?
篇二:六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600
寻味-清明果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憎。”又临近清明,又忆起那令人垂涎三尺的清明果……
正去往外婆家的我心情大好,因为清明节到了,外婆邀我们一起做清明果。车窗外是一片绿,郁郁冉冉,青翠温润。青烟缠绕在太阳身边,显得祥和,宁静……
到了大门口,还没进去,就已经闻到了一股浓浓的艾草味,清新,令人神清气爽!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熟悉而忙碌的身影。妈妈正在准备粽叶;二姨在和面粉,有白的,有墨绿的;大姨正在剁肉,一刀刀下去,肉馅也变得Q弹,顺滑,一看便令人食欲大增;而外婆则在包清明果!我可不能袖手旁观,我连忙跑了过去,揪了一小团面粉,跟着学了起来。
看着挺容易,但做起来得费不少劲:我学着把面团压平,用勺子刮了一大团馅放在里面。面团暖呼呼,软乎乎的,好舒服啊!馅团则像一位宝宝窝在面团的怀抱里。接下来我又学着做花边:把边慢慢的合起来,用手小心翼翼地做着……啊!这边皮因为太薄破了!我心急如焚,赶紧找来面团封上去……不久,一个“丑八怪”诞生了。服输可不是我的性格,再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完成了一个有些模样的清明果!心中的自豪感瞬间往上涨的不少。像捧着至宝一般轻轻地放入蒸笼里,和大人们做的果一起蒸……
等待的过程总是漫长的,各种想象、期待、煎熬,把我紧紧地包裹着。我不停地想象着自己做的果在锅里的变化。曾多次冲动想掀开锅盖证实自己的猜想,都被外婆阻拦了……一时间,竟觉得蒸果也是熬人的事……
揭开盖子,热气扑面而来。我两眼发光却找不到我做的那个果。蒸笼里清一色都是墨绿的果。我做的果呢?定睛一看,那个瘦瘦小小的家伙不正是我的杰作吗?望着满笼清香四溢的清明果,原本淑女的我变得不矜持了……细细慢嚼,一股艾草味充满了我的口腔,咬开一层皮,里面肉的香味顿时飘了出来。好吃!太好吃了!整个身体似乎都沉浸在清明果里……一家人边做边吃,别有一番味道。
在我们龙游,临近清明的这几天,家家户户都和我们家一样,一个大家庭的人聚在一起做清明果。
清明果不仅好吃,还有来历。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遭追捕,误入一位农民家。农民在给李秀成做饭时,用艾草汁加入面团,加入馅料……李秀成觉得很好吃,这种食物才得以传延下去……
做清明果,吃清明果是我们这里清明节的习俗之一。每逢清明节,便会想起那令我垂涎三尺的清明果……
寻,记忆深处的美食,最古老,最悠久的味道……
篇三:六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600
家乡的端午
每年的五月初五便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日。在我们龙游,端午也时兴吃粽子。
奶奶会在端午前一、二天便将粽子裹好。端午节这天,早上一起床,便会闻到一阵粽子的香味。我每次闻到这种清香,便会缠着奶奶给我剥粽子吃。
棕子里黏黏的糯米饭露出来,咬上一口,香味便会从口中扩散开来……很是享受。没过一会儿,一个粽子便被我狼吞虎咽地吃掉了。
据说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古代的一位爱国诗人,他写出了许多爱国诗作。他因为国家沦陷而抱石投江。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尸体,便划着龙舟,将包好的粽子投入江中,让鱼虾吃粽子而不去吃屈原的身体。
时过境迁,也许,现在端午人们吃到粽子时,很少有人会想到屈原,很少有人会给自己的内心裹上沉重的色彩。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端午吃粽子,已成了我们龙游人,乃至整个中国人约定俗成的单单只是为了纪念节日的风俗。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近年在龙游还有划龙舟的习俗。每年的端午前后,龙游的龙舟协会,便会在灵山江举办各种规模的龙舟赛。灵山江畔聚满了人,人们顶着炎热,带着满心的激动,观看比赛。五六条龙舟从岸边相继划出,水面上泛起了波纹。一条条龙舟你追我赶的。岸上的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看着,好不热闹。大人们看得也是津津有味……但往往龙舟比赛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船上的人拼命地划着船,鼓手用力地敲打看鼓,这几条船的实力势均力敌,不分上下,最后其中一条龙舟凭借一点点优势,摘得金牌……
龙游的端午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之外,还有插艾草,插菖蒲,挂香包的习俗。不管哪一种习俗,都反应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精神世界也在发生变化。
篇四:六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600
端午话习俗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我的家乡龙游,每当端午前后,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弥漫着清新的粽叶香。因为端午人们要吃粽子,所以不论是商家店铺,还是寻常人家都早早泡好粽叶,备好糯米和馅料准备包粽子。
我很想体会这种气氛,便向外婆求教怎么包制。首先把翠绿 ……此处隐藏4614个字……菜变成了美味的珍馐。家家户户都在烧菜,这儿的鸡汤香味散到了那一家,那一家的鱼香传到了这一家。一时间肉香、鸡汤香、饭香混到了一起,就算没看到菜有多少样,光闻闻味道就能让人咽几大口口水了。
一桌人围着大圆桌吃饭,谈天说地……说的都是喜庆的话。大人带着小孩给主人敬酒,大人喝酒,小孩喝饮料,其他大人互相敬酒,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中饭吃完后,主人们拿着红艳艳的红包,塞给小朋友。小朋友脸上挂笑,嘴上说不,故意推辞,而手却紧紧的捏着红包,最后还是收入囊中。
……到了晚上,一天的行程总算是结束了,点燃烟花,让它在夜空中绽放,是那么宁静、祥和。
我怀念以往的年的热闹……
篇十二:六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600
妈妈的味道
每到正月十五时,我们都会赏花灯、猜灯谜、看烟花……但最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是妈妈做的那一碗香喷喷的汤圆。汤圆又名沉浮子,它可是我的最爱。
厨房里,妈妈正在准备包汤圆。我趴在妈妈旁边“欣赏”着。只见妈妈把芝麻放进了磨盘里,我这就搞不懂了:“妈妈,为什么不放进粉碎机里呢?”妈妈笑了笑,说:“傻孩子,用手工碾磨出来的芝麻粉更香阿。”这又是为什么呢?可妈妈也答不上来。妈妈将磨好的芝麻粉和少许的芝麻和猪油搅拌均匀,搓成了一个个圆滚滚的小球,放进了冰箱。
妈妈将糯米粉用滚烫的开水和成一个大面团,面团不住地冒着热气。妈妈顾不上烫,将面团摘成一个个小剂子,每个小剂子只有大拇指般大小,很是可爱。妈妈将小剂子揉圆,然后又将它压扁,迅速舀一小勺芝麻馅,小心翼翼地把芝麻馅用面团起来……说也奇怪,那么小的面团,要包那么一勺的芝麻馅,忽然不会破。我好奇万分。妈妈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用开水和粉,粉揉透,绝不会破皮的。
最后一步就是等汤圆们在锅中泡好“温泉”啦。我站着一旁,看着汤圆在锅中时沉时浮,我想这应该就是它有一个别名叫作“沉浮子”的原因吧。汤圆在锅中转来转去,活像一群又白又胖的小孩子在温泉中嬉戏玩耍。
不一会儿,它们就浮上水来对“观众鞠躬谢幕”。妈妈连忙招呼我拿碗,盛出来吃。我连忙盛起一碗汤圆,一股朴实的芝麻香味扑鼻而来。我顾不上烫,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嗯,皮薄薄的,QQ弹弹,入口即化。里边的芝麻馅破皮而出,溢满了口腔,甜甜的,好吃极了!甜而不腻的芝麻香在舌尖上打转,不一会儿便蔓延到了舌根,这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我一边张着嘴巴呼气,一边直夸美味。妈妈微笑着看着我眼神中满是温暖:孩子,慢点别烫着别噎着……说着帮我盛了一碗放在一边凉……
妈妈亲手做的汤圆,有特别的味道,我想那种味道就叫家的味道。
篇十三:六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600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大诗人屈原看到国家灭亡,伤心不已,写下绝笔之后,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悲忿的怀抱大石,毅然决然的跳下汨罗江。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屈原投江殉国后,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并将粽子投放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时节及节后,天气炎热,蝇虫滋生,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古人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能杀百毒,在传统节日端午节这天人们会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
篇十四:六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600
跨年
春节有不少习俗,不过,在除夕这一天,我最喜欢的,便是年夜饭和守岁了。
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俗。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就席入座,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就有了吃年夜饭的习俗。
不过,我们的年夜饭有些不同,先是到爷爷奶奶那儿吃一顿大餐,随后又去外婆外公那儿吃一顿汤圆,令我好不快乐。对于大餐,倒是没什么可说的,我真正喜欢的,是汤圆。馅里放了豆腐和肉等,把它们用面包起来,做成水滴状,再一个个下锅,等到煮熟了,再用大碗盛起来,倒上些酱油,便成了,我一般可要吃两三碗呢。
吃完年夜饭,接下来便是守岁了。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活动之一。白居易的《客中守岁》中的“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襟”足见“守岁”活动由来已久。守岁的时长不定,古时一般是守到第二天天亮,现在也有守到十二点多的,而我们,就是如此。
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的,吃完了饭,便开放起了烟花,有各种花样的,比如,先放会喷火花的,在放的同时,又点上旋转式的烟花。这时院子里,俨然成了一个火花的舞台。这便是放烟花了。还有吃夜宵,烧些面条,荷包蛋什么的,再加上一杯奶茶,令人好不欢喜……
不知不觉,已到了12点。实在拗不过时间的倔强,小孩的眼皮开始打架了,应该睡觉了,于是便向前一年道一声再见,随后沉入新年的第一个梦。
篇十五:六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600
端午节
在我的家乡,过端午节有包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
据说端午节包粽子原来是喂给水下的鱼儿吃的。古时候,屈原含冤跳江,江上的人们担心鱼儿吃掉屈原的尸体,就发明了粽子,每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会做粽子投到江里去。
在我们这,端午节前后大家都早早地去摘粽叶,不要枯黄的,也不要破损的。如若摘了这质量不好的粽叶,不仅味儿不地道,也容易漏米。我们把粽叶包成一漏斗状,倒进洗好的糯米。再用筷子插松,然后用手捂紧。最后用绳子捆紧。如果不想吃如此单调的粽子,大可在糯米中添些红豆之类的东西。奶奶总是把粽子放成一挂挂,放进锅里蒸。蒸好后,大家总会把自家的粽子分享给亲近的邻居、朋友。他人也会将自己家的粽子拿出几挂,以同样的方式回赠。小孩子则目不转睛地盯看盘子中的粽子,此时的粽叶已经蒸得发黄了。把粽叶撕掉,粽子的糯香就渐渐升上天空。沾上白糖,咬上一口,只觉白糖的甜与糯米的软尽在口腔中徘徊了。
传说,屈原跳江以后,江上的老百姓不相信如此为国为民的人竟会跳江而死。于是,江上的老百姓乘着木舟在江上连夜寻找已经了无音讯的屈原。才有了如今的赛龙舟。
在我们这,还有赛龙舟等活动。曾经龙舟上是没有龙头和龙身上精致的花纹的。但经过多年的改良和精之二八,使如今的龙舟看起来宏伟壮观、美仑美奂。江上一条条的龙舟上坐着几十号小伙子,他们整齐有序地排列着队伍。小伙子们一个个眼神坚定,像是要大战一场一般,整个队伍流露出气势磅礴之感,仿佛只要他们大吼一声,天都能震碎。场外人声鼎沸,观众们呐喊助学金威……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