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正月初一,我的早餐午餐都会被甜软的汤圆馅包裹起来,早上是芝麻,中午是红糖,吃得我满嘴甜乎乎、油腻腻的。与别家不同的是,我家的红糖和芝麻汤圆都是自己做的。
在大年三十也就是做汤圆的前一天,我们会去奶奶家,拿她老人家熬好的芝麻糊和从米易带回来的红糖,用保鲜膜盖好芝麻糊,把红糖塞进冷冻层里,准备晚上开始动手包汤圆。在一个下午的盼望之后,终于开始包汤圆了,我和几个小表弟、小表妹围着大人们做汤圆。首先应该是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可妈妈一看糯米粉用完了,她只好打发我去楼下超市买一袋,这一下可惨了,我要吭哧吭哧着提一个大袋子爬三层楼呢,这可怎么办呢?我只好自己跑到超市买了糯米粉后,找朋友借上他的小推车,把那一大袋东西给拽上了3层楼,终于在我的拼命努力下包着灰尘的糯米粉,终于成功到站。在我满是汗水的背上,一碗热腾腾的汤圆,显得更加可贵,更加值得期待了。
妈妈先按照大姨经过千百次尝试的2:1和1:2秘方调制糯米团,首先把糯米粉加水不断的又推又揉裹成一个糯米团,再把这个糯米团切成小块擀成皮加上红糖块或芝麻糊,弄成一个球就好了。
在小表妹无数次央求下,妈妈塞给她一小块多余的糯米团,她把糯米团捏了又捏,最后也就捏了个“四不像”,我看不下去了,这分明就是一种对于艺术的轻视嘛,我直接把“四不像”捏成一个球,丢进了她那小胖手够不到的蒸笼里。
终于盼到了正月初一的这一天,我们终于可以大口吃汤圆了,太棒了!我已经馋了一夜了。
妈妈把五个白胖的脸上有微微红晕的红糖汤圆放进我的碗里,我看着汤圆不由得思绪万千。那小小的碗里承载着的是中国的民以食为天的文化,是大唐盛世繁荣的后续,是风雅宋朝美味的传承,是家人间一碗浓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