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我家三岁多的小棉袄口中喃喃着古诗,她那一字一板的童真,将我的思绪带回到久远的曾经—-那个天真、快乐、无拘无束的童年。
我的家乡曾被称为“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一个开创和孕育了华夏文明的地方,一个发展和壮大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圣地——陕西。它从来不缺少骄人的历史,也不缺少创造优秀历史的英雄,更不缺少热爱生活的人民。我的童年就在这片热土萌芽、生根、成长。
童年的记忆即朦胧,又至真。回味起来,有时让人燕然泪下,有时让人热血沸腾,有时催人奋进。七十年代末的童年既单调又充实,趣事也不少。放学后总会三三两两相约,从生活中汲取学习的知识或者玩起属于哪个时代特征的游戏(斗鸡、玻璃球、滚铁环等等)。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观察蝉蛹脱壳,它是为数不多的学与趣的结合——蝉的蜕变及成长。
一把手电筒是唯一工具,小纸盒经常成为我们战利品的收藏箱。蝉蛹一般藏身在比较湿润但又不能有水的泥土里,当外界气温降低,土壤温度相对较高时,蝉蛹就会钻出地面,这时只要静静的在一旁守候,看着它用两个前抓刨开土壤的表层,用力将身体挣脱洞穴,一步一步往上爬。它厚厚的外壳就像铠甲一样,减慢了爬行的速度,左前抓右后腿,右前抓左后腿依次交替,非常有规律。捉拿时一定要注意蝉的部位,要用大拇指和食指卡在它前抓与后退的中间,否则就会被它锋利的外壳腿尖刺破手指,我们粗心的小伙伴经常因此受伤。
蝉的脱壳一般会持续1个小时左右,要保持足够的耐性。当蝉蛹后背出现从前到后黑线时,就是蝉蛹脱壳的开始,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它缓慢的扭动身躯,用尽全力挣脱外壳的束缚,这是一个努力重生的过程,这时千万不能动它,否则会受惊胎死腹中。随着幼蝉的不断挣扎,蛹背上的裂缝越来越宽,直到能够爬出时,它才会停止挣脱,接着将前抓伸出外壳,寻找能够抓住的树枝,后腿协调的配合往前蹬。出壳的那一刻是最令人兴奋的,因为它已完全变成了幼蝉,可以绽放美丽的翅膀,非常薄,晶莹剔透且带有花纹,这时不能碰,很容易撕裂。他的身躯呈现黑色,圆鼓鼓的,上面顶着两个圆圆的小眼睛,像个小玩偶,呆呆的,非常可爱。
将幼蝉翻转过来,它的腹部大部分呈现黄色,像鱼鳞一样一片一片,排放整齐,错落有致,中间就是让人抓狂的鸣叫部位,叫做发音器。两个小圆片叫音盖,音盖内侧有一层透明的薄膜,这层膜叫瓣膜,蝉鸣其实是瓣膜发出的声音,音盖就相当于蝉的扩音器,来回收缩扩大声音,发出"知——了,知——了"的叫声,会叫的是雄蝉,雌蝉的肚皮上没有音盖和瓣膜,所以雌蝉不会叫。
观察蝉蛹脱壳既是童年的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培养耐性及学习领悟的好方式。
蝉蛹脱壳的过程是奋斗和励志的过程,也是华丽质变的过程。人类应该要学习它的这种精神,不断努力创新,更好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共建美丽和谐的地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