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在我的老家,每到腊月二十五,都要做豆腐。
这天,奶奶早早地在厨房里忙碌着磨豆浆,她一边往磨盘里装水和黄豆,一边推着磨转圈圈。豆浆一点点地从出磨口流出来,白色的,如同牛奶一样。奶奶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我也过去帮奶奶推磨,不一会儿,下面的桶里就装满了豆浆。看到满满一大桶散发着豆香味的豆浆,虽说我累得满头大汗,但是依然很兴奋,很有成就感。这是我第一次参与磨豆浆。把豆浆倒进锅里,盖上盖子用火烧,等到豆浆沸腾了,就可以做豆腐了。
大约十五分钟过后,只听见锅里发出“噗嗤”一声闷响,厨房里烟雾缭绕。奶奶把锅盖打开了,取出卤水,往锅里洒,一边洒一边搅拌。看到我非常好奇,就向我介绍:“卤水可以让豆浆凝结起来,这就叫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我感到奇怪,现在我们物质生活丰富,豆腐买来很便宜,为什么要自己做呢?
奶奶告诉我,这是我们的传统习俗。因为以前的人们没有那么丰盛的菜肴,吃不上肉,他们认为豆腐的口感与肉相似,就在过年之前把豆腐做好留着过年时用来当肉做成美味的菜肴。也因为“豆腐”谐音“兜福”,寓意新的一年福气满满,所以也就有了年前做豆腐的习俗。
正说着,豆浆就凝结成絮状的豆腐脑,奶奶一边把豆腐脑舀到一个可以过滤水的方形模子里,等水被沥干以后,豆腐就成型了。
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奶奶切了新出炉的豆腐,端到餐桌上。吃着豆腐,感觉着那香醇可口的味道,我不禁心花怒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