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一个东临黄海,南望长江的地方,那里是我的故乡。
“城里人的花灯,乡下人的麻串”。元宵节,我和妈妈做花灯时,一旁的爷爷是这么说的。在以前,每年的元宵夜,故乡的农家人会点燃手中的麻串,在自家田埂上,边舞动边唱着祖传的歌谣,为的是烧除杂草,赶走田里的害虫,让庄稼长得更好。
麻串是用沟塘边生长的芦苇草捆扎成的草捆子,大腿般粗细,长约2米。扎麻串的原料和扎法很有讲究。一般在农历10月秋风渐冷的时节,收割长势好、一人多高的红柴儿芦苇草,将其晒干。等到农历正月十五前几日,选择风和日丽的日子,再次翻晒,用稻草搓成的细绳将高短相近、粗细相同的芦苇草,首尾交叉串接成麻串,平常扎成12节,闰年扎成13节。”
正月十五那一天,太阳西沉,烤红了天边波浪般的云层。农家人吃过晚饭,家家户户都会摆上神案,点燃香烛,全家男女老少望空祷祝,祈福求财。接着,大人们便扛起麻串,来到自家田头,点燃麻串,快步在田埂上一边奔跑,一边唱歌谣,一边点燃田地上的枯草。随着舞动的麻串,田埂上堆堆枯草被点燃,噼噼啪啪,如浪潮般在田埂上洒下一路鞭炮炸燃般的声响。”“正月半,炸麻串,你家的蚕豆鹅眼大,我家的蚕豆鸡蛋大……”歌谣越飘越远,响彻原野。
夜幕低垂,一轮明月半挂空中,田野上到处是舞动的“火龙”,孩子们跟在大人后面,兴奋地叫喊着,不知疲倦地奔跑着、嬉闹着。一串串红红的火苗照亮了乡下空旷的田野,也照亮了人们欢笑的脸庞,今年又将是一个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