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

2021-09-16 03:16:04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15篇)

篇一:家乡的风俗作文

端午节的粽子

施诚乐

“咚咚咚,咚咚咚”随着龙舟上的鼓敲得越来越响,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就到来了。中午,我们一家准备去爷爷奶奶家吃饭,也尝尝他们亲手做的粽子。

在去的路上,妈妈给我讲起了关于粽子的来历:战国时期,屈原因为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力报国,最后自投汨罗江。百姓为了不让鱼虾吃屈原的尸体,就把粽子喂给鱼虾吃。

一进他们家门,我就直奔厨房,只见奶奶在里面准备粽子和今天的午饭。“奶奶,我也想学包粽子!”我喊了一声。奶奶微笑着看我:“好啊,你过来,我教你做。”奶奶拿出一些食材,“这是糯米,这是粽叶,还有,这些是粽子馅,有肉,有枣,豆和豆沙。”说着,奶奶拿起一片粽叶,我也跟着拿了起来。只见那粽叶绿油油的,好似翡翠。奶奶继续说道:“把这张粽叶卷成一个漏斗形状,然后按住那尖角。嗯,嗯,对了。”奶奶一面说,一面帮助我,使我不会弄出太大的差错。“来,过来。你看,把这些糯米抓一点起来,放在漏斗里。”这些糯米,就像某种动物的卵,平静地躺在翠绿的叶子上。“放点粽子馅,再放上米。把剩下的粽叶绕粽子几圈,最后用绳子绑上,就好了!”奶奶再次伸出援手,帮我的粽子加紧完工。很快,我便掌握了做粽子的方法。接二连三地又做了几个粽子。“做好粽子后,把粽子放入锅中,倒上水。“注意,水一定要没过粽子哦!”奶奶讲起了煮粽子的方法,一边讲一边开始煮粽子。接下来,只用等待粽子变熟了。

“粽子做好了!”奶奶把一大盘粽子端上餐桌。豆香,枣香,肉香一齐扑入鼻中。再解开绳子和粽叶,咬上一口,口中那可口的味道更是令人难忘,在一旁的人也都纷纷赞叹道,今年的粽子仿佛格外美味,有一种家乡的味道。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希望这种传统习俗能永远流传下去。

我爱家乡的端午节,更爱家乡的传统风俗。

篇二:家乡的风俗作文

开门炮

全芙莱

春节的节日习俗有很多:有拜年、有守岁、有吃分岁酒……春节的习俗风光对我来说最热闹、场景相当美丽要是“开门炮”这个习俗了。

除夕凌晨时分,我们一家人看着电视里播着的春节晚会接近尾声。春节晚会的结束,我以为可以上床睡觉了,可是,只听见窗外响起了一点细小的鞭炮声,随后,鞭炮声的声音越来越大仿佛是传说中的龙的咆哮着。鞭炮声虽然响亮,但在仔细的听声中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的“演奏”声,非常的好听。

我捂着耳朵,下了楼想去外面看看。推开房门,我往前看什么也没有,突然,有一种力量吸引着我往上看。“啊~”我惊叹道。我看见了接二连三的“花”在天空中爆炸开来。五颜六色的颜色把那夜晚的幽静天空给照亮了,使它更加的美丽、多姿多彩。村里马上热闹了起来,人人出来看起了烟花,可我却还有疑惑对父亲问道:“为何要那么晚放鞭炮。”父亲的回答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来,那么晚放鞭炮是因为有个习俗就要那么晚放鞭炮。那个习俗就是“开门炮”。我又问道:“这个习俗为什么会有年呢?”父亲又告诉了我。以前的时候有一个穷人连年不顺,晚上在为自己的营生在苦恼睡不着。于是就傍晚时分时出来放鞭炮。邻居被鞭炮声吵醒,出了门来查看究竟,发现是穷鬼在那里放。就都议论纷纷。后来,穷鬼遇见了富人,脱离了贫穷。我又开口问:“那么它的寓意又是什么呢?”妈妈告诉我:“寓意是吉祥,兴旺发达,也有希望发家致富的意思。”

现在城市里都禁止了“开门炮”,农村有些地方能见到。虽然鞭炮对人有一定的危害,但是那个晚上热闹非凡的气氛真希望能留下来。

篇三:家乡的风俗作文

清明节

金灼窈

今天,是我期盼已久的清明节,又可以吃到奶奶做的清明饼了,我一大早就来到了奶奶家,不过这次我要试着自己做清明饼,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尝尝我的手艺。

我先按照奶奶说需要的食材来到超市采购豆腐干,酸菜,肉,艾草样样备齐了,我一蹦一跳的回到了奶奶家。只见奶奶把肉切成了条状,把艾草打成了汁与面粉,和在一起,再把豆腐干也切成了条状与肉,酸菜,共同倒进了锅中翻炒。我来揉面团奶奶在曹县面团揉好了,下也炒熟了,热气装进了我的鼻孔,让我不经意间咽了三口唾沫,奶奶带上了一次性手套,教我做清明饼,做法很简单,因为材料都已经准备好了,我对奶奶说:奶奶,我就做个小的给你们吃,我第一次做,没您做的好吃。奶奶笑着对我说:好好好,我孙女做的肯定好吃。

只见奶奶把面团柔成了扁圆形,把线塞进去,再揉成球。

做完清明饼,妈妈告诉我你知道吗?清明节有一个习俗,就是放风筝,放到最高,再将风筝的线剪断,就代表今年的晦气都随着风飘走了,我激动的说,那太好了,我一定要让今年的晦气都随风飘散。

我们来到广场,妈妈放风筝,我拿着一把剪刀,妈妈像个小孩子似的跑来跑去,风筝慢慢的放到了最高处,随着咔嚓一声,风筝线被我剪断了,瞬间飘的无影无踪这也代表着今年能平安了。

清明饼真好吃,你会做清明饼吗?

篇四:家乡的风俗作文

闹元宵

曾柏赫

在元宵节当天,悬灯结彩,阖家团圆,好不热闹。

在元宵节那一天晚上,我和家人一起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赏花灯了。

我去了青少年活动中心赏花灯。我刚一进门,就挤在了灯笼堆里。灯笼里的光源汇聚在一起,亮得我睁不开眼睛,纵使馆内在晚上没有上灯,这些灯笼也将这里照的灯火通明。这些灯笼里,有一群“大高个儿”挤在两旁,还有一群“矮冬瓜”堆在中间,它们都穿着五颜六色的衣裳,一些穿了红色的衣裳,想让来的人都能注意到自己的红红火火;一些穿着蓝色的衣裳,显得十分稳重,才不像那群骄傲的红灯笼一样四处张扬;还有一些太害羞了,穿上了绿色的衣裳,配上火光一照,就看不见它的颜色了。再往远处走,有一群“兔子”灯笼,一个个的浑身雪白,在点上眼睛,抬起前爪,如果再配上一片草地,可真就与兔子无异了⋯⋯“真好啊。”一名老人望着“兔子”灯笼,不禁发出了赞叹;一名游人站在小灯笼边,安静地盯着小灯笼,仿佛在思考什么;一群小孩望着“兔子”灯笼,又蹦又跳的,玩得不亦乐乎⋯⋯

望着这些灯笼,让我想到了诗人卢照邻写的“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关于花灯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伤人害畜,人们组织攻击它们。一只神鸟来到人间,却意外被不知情的人们打死了。

天帝知道后大怒。命人在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天帝的女儿不忍心让人们受难,就偷偷驾祥云来到人间,把消息告诉大家。在大家焦头烂额之际,一名老人出了主意,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放烟花爆竹,点上彩灯,天帝就以为大家都被烧死了。这招果然有用,大家都平安度过了这几天。

在元宵节当天,是大家团圆的日子,是一个吉祥的日子。祝愿大家 ……此处隐藏4777个字……看一看这传承了二千多年的端午节吧!

在我的记忆中,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外婆就会早早的来到温州,买来粽叶和糯米,用水泡起来,等着端午节包粽子用。

到了端午节,早餐便就是粽子。坐在旁边的外婆手里也正包着粽子,脸上笑眯眯的,好像正在做一件十分令她高兴的事。只见她先拿一片大粽叶,卷成漏斗状,用小汤勺先往里面填一点糯米打底,再往里面加上几块腌制好的五花肉和一个咸蛋黄,然后再填几勺糯米,用粽叶把口封住,再在外面包几层粽叶,差不多包了两三层吧,再用红绳扎紧,一个粽子就成了。包了几个,凑成一吉利的数,就放进锅里煮了。煮粽子的水也十分的讲究,必须是用灰汤。因为灰汤是碱水,而粽子是糯米,所以灰汤粽子比一般粽子吃起来更糯、软,滑、香。

嘴里吃着清香的粽子,看着外婆还在忙碌着包着粽子,心里不禁想起粽子的由来。

还记得那位爱国大臣屈原吗?他十分地有学问,在楚王的身边做官,想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而楚王却听信了奸臣的话,将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途中,他听说自己的国家被攻破,百姓遭难,十分的悲愤,五月初五这天,他抱着一块巨石跳进了滚滚的汨罗江,百姓们知道后,都十分悲痛,向江中投粽子,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粽子的来历。

嘴里粽子的香味还没褪去,却听见了咚咚的锣鼓声。回头一看,发现老爸已经打开了电视,正招呼我们去看龙舟赛呢!一家人都围到了电视前。一条条龙舟又细又长,伴着整齐的鼓点,它们在水上跳跃着,水花飞溅。渐渐的我觉得眼前的已不是龙舟,而是一条条的真龙!水花也变成了祥云,它们正在云端间互相追逐。

又快到端午节了,因疫情我好久没有吃到外婆包的粽子了,但愿疫情早日结束!

篇十三:家乡的风俗作文

温州花灯

陈澄

“传说一只神鸟来到人间,不小心被猎人射杀,天帝便要在人间放火,人们为了保命,就做出了花灯,花灯亮晶晶的,仿佛火光一般,天帝以为已经放了火了,便不叫天兵们放火了。”爸爸边带我去世纪广场边说着传说。

我们来到了世纪广场,只见这里金光闪闪,不少的花灯聚集此处。这里人山人海,人头攒动。花灯节里的花灯各种各样,有圆球状,骰子状等等。爸爸告诉我:花灯力的很多形状,在古代就有了。

这里最受欢迎的是兔子灯。这个灯做的惟妙惟肖。兔子转着头,仿佛在寻找家一般,让人身临其境。有的人赞叹道:“这灯做得太好了。”有的人看着露出了会心一笑,还有的人一言不发,仿佛猜中了兔子的心思。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一个新的灯备受欢迎,我跟随人群走过去,这是关刀灯,就是关公的青龙偃月刀为模型做的,这“青龙偃月刀”,我仿佛来到了三足鼎立的三国时代,关羽拿着这边青龙偃月刀,在敌人中七进七出大杀四方,吓的敌人落荒而逃。看着这把青龙偃月刀,我甚至已经渐渐沉醉其中了。

事后,爸爸告诉我:“花灯是古人的智慧传承,它可是在南朝时就有记载的了,而传说故事是后来编出来的,其实花灯最早不是干什么干什么,而是古人们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能够一路顺风。听了爸爸的话,我又增添了许多新知识。

花灯,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它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我们要保护它。这是看了温州花灯后,我的感想。

篇十四:家乡的风俗作文

正月十五闹元宵

尤一诺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那天,家家都会聚在一起,吃汤圆,看花灯……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家都会自己做汤圆吃,有甜的,也有咸的。妹妹喜欢吃甜口的,可我更爱吃咸口的。“吃甜的!”“吃咸的!”“甜的好吃!”我与妹妹再次争论起来,外婆总是笑眯眯的看着我俩“好好好,两个口味都做!都做!”“耶”我与妹妹一拍即合欢呼起来。

外婆拿出一大碗糯米粉,加入水,便开始揉和面团。只见外婆的手沾满面粉,在碗中揉啊揉,一会儿把面团“折”起来,一会又翻过去。几个动作反复进行着。不一会儿,一块光滑的面团展现在我眼前。紧接着,开始搓汤圆了。我们全家都围在桌边搓汤圆。一块块小面团在我手中变成了一个个圆滚滚的“球”,妈妈和外婆再往这些球的肚子里装点料,就完成了。另外,我还搓了几颗小兔形状和星星形状的汤圆。

准备下锅了,白滚滚的汤圆一个个跳进锅中,随着沸腾的水,在锅中翻滚,如同一群白白胖胖的顽皮孩子,好似在锅中游泳呢!不一会儿,一个个汤圆浮在水面上,变得更胖了。再捞起,装盘,热气腾腾的汤圆令人垂涎三尺。我抢先吃了一个,却烫得咽不下去。咬上一口,芝麻味的流心露了出来,溢满口腔,甜腻腻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

趁着空闲,外婆又用实心的小汤圆,煮了一碗咸的。一家人围在桌边,吃着热乎乎的汤圆,其乐融融。我边吃边问爸爸:“老爸,这吃汤圆有什么含义吗?”爸爸放下勺子,回答道:“这汤圆谐音“团团圆圆”,寓意阖家幸福团团圆圆啊!”

吃过汤圆,我们有去看了花灯。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花灯让人应接不暇。有兔子形状的,有莲花形状的……看到很晚,我们便回家了。

难忘……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篇十五:家乡的风俗作文

细雨里的青团香

王箴言

提到清明,你会想到什么呢?扫墓?踏青?放风筝?换作是我的话,第一时间会想到青团。

临近清明,奶奶请我和她一起做青团,一想到青团,我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了,何况是吃自己做好的青团呢,我很乐意的答应了。

来到厨房,奶奶已经准备好材料,别的不稀奇,只见桌上还摆着一大把“草”,奶奶告诉我,那是艾草,不仅能给青团着色,还有益健康呢!接着,奶奶递给我一个木碗,和一根粗木棒,要我把艾草捣成汁,而她要去准备馅料。我重重地捣着艾草,不一会儿,我的手就麻了,我心中不禁产生了一个问题:青团是怎么被发明的呢?我推了推身旁的奶奶:“奶奶、奶奶,青团是怎么来的呢?”奶奶微笑着看了看我,一边揉着豆沙,一边回答我。

“传说啊,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军将临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逃进了一个村庄,一位农夫把李秀成扮成了和自己一起耕田的农民。可村庄里还是很危险,农民只好先把他送出村庄,清兵知道了这事儿,可李秀成又下落不明,就严守着村庄,怕村民们不给李秀成送吃的。那个善良的农夫于心不忍,回家的路上,他不小心踩到一丛艾草,艾草汁溅到了他的腿上,农夫心生一计,把艾草汁混进糯米粉,做成了青团放进板车,又用青草埋上,混过了村口的哨兵,李秀成才吃上东西。后来,为了纪念这位农夫,李秀成让每个军士都学做青团自保,青团才流传了下来……”

不知不觉中,艾草已经被捣成了汁,奶奶把汁掺进糯米粉,加了点猪油和开水就上锅蒸了。不一会儿,青团皮就蒸熟了,奶奶把青团皮分成几份,用手按成小饼,一个个包上了红豆沙。这样,青团就做好了。看着圆圆绿绿的青团,我仿佛穿越了百年,看着饿了几天肚子的李秀成心满意足地吃着青团,我也咬了一口手中的青团,外皮软糯,充满着艾草的清香,一点儿也不苦涩,外陷也香香甜甜,但一点儿也不腻……

吃着青团,望着窗外的蒙蒙细雨,这个时候,几百年前的李秀成也正手把手地教军士们做青团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