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诗圣;他的诗,是诗史。
他是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并称为“大李杜”。
杜甫为何被称作“诗圣”呢?有人说,是他诗写得好;有人说,是他忧国忧民。可诗写得好又忧国忧民的人成千上万,为何唯独他被称作“圣”?这其中定然有其他原因。
24岁,杜甫第一次参加科举,不中。十几年后,他第二次参加科举。他的答卷十分精彩,本该金榜题名。但风头正盛的奸相李林甫曾对皇帝李隆基说过“野无遗贤”,天下英才已经全部来皇帝手下办事了,再没有剩余。李林甫不想拂了自己的面子,便没有录用他。他终究没有收到他梦寐以求的那一份“录取通知书”。
这是他遭受的第一次打击。此后,他的人生坎坷不断。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在被叛军羁押了一年之久后逃了出来。叛军中有人发现了他的出逃,但并没有追,理由是:官太小,没必要。
杜甫是一个能同时顾全小家和大家的人。他对其妻唐氏极好,并终其一生只有她一人。
杜甫与李林甫的女婿杜位同宗同族,私交不错。在李林甫被铲除,绝大多数人都对和他有关的一切避之不及时,他并没有和因此被贬的朋友断绝关系。他做到了一个好的朋友该做的。
杜甫是一个真正愿意为穷苦百姓发声的人。只有他一遍又一遍地揭露朝廷的罪恶战争的痛苦,也只有他一遍又一遍地记录平民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他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他心怀天下苍生最好的证明。
48岁,杜甫来到成都。那时的他已非常落魄。他及家人在好友的资助下住在一间破草屋里。在八月深秋时节,狂风怒号,卷走了屋顶上的多层茅草。茅草被风裹挟着四处飞舞,挂到了树梢上,沉到了池水中。
南边村庄里调皮的孩子们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他怎么喊也喝止不住。一会儿,风停了,墨色的云遮住了天空。淅淅沥沥的秋雨蘸着寒风飞到屋子里,飘到床头。盖了多年的粗布被子像铁板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里面蹬破了。
长夜漫漫,天亮时分仿佛遥不可及。而这时的他并没有因自己窘迫的生活而悲哀消沉,而是发出了足以穿过千百年时光的振聋发聩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被称作“诗圣”不仅仅是因为他诗写得好、忧国忧民,更因为他的人格魅力。他对妻子的爱与责任;他对朋友的信义;他即使有诸多不顺,仍考虑他人,愿用自己一人的死换取天下士子吃饱穿暖的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都是他成为“圣”不可或缺的因素。
有一句话说得好:“圣,注定是要在人间完成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