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家乡的风俗500字六年级作文
东阳糖样
杭州市时代小学六(4)班 马菱瑶
刚会“呀呀”会说话的东阳孩子,努力读书的东阳少年,工作辛勤的东阳人,历经风霜的东阳老人们,听见“糖样”二字都不禁会馋起来。那清甜的滋味不禁让人流下口水。用大米、红糖、白糖等材料制作,经过几道复杂的工序,亮晶晶的糖样就出炉了。冷却后,用竹签插上一块,大大地咬上一口,那滋味可妙极了!
糖样的美味东阳人人知晓,但最有名的便是这四种糖样,分别是红糖糖样、绿豆糖样、白糖糖样和赤豆糖样。其中,红糖糖样最普遍,也最美味,各个卖糖样的老店里一定会有;绿豆糖样清凉消暑,具有很好的功效;赤豆糖样有赤豆更甜一些;白糖糖样比较清淡,但也别具风味,相对比较少见。我品尝过红糖糖样和赤豆糖样,味道都很妙。
糖样的历史很悠久,已近千年之久。我从长辈的叙述中了解到糖样发展途中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我很欣慰,糖样还是保留了下来。
糖样的制作工序是很复杂的。先要准备必要的原料,大米。将大米浸泡在水中三至四个小时,待大米颗粒变大、柔软后,用机器把大米打成白米浆。当大米快要泡好的时候,在一边烧一锅水,烧开后放入一些白糖。待至融化后,便可以把米浆倒入糖水中搅拌均匀。然后,米浆会像酸奶一样。准备蒸笼,在蒸笼里铺一层湿的纱布,将一些米浆倒在上面,用勺子摊平,蒸15分钟。蒸好后会有一层米糕,再在上面铺一层米浆蒸成米糕,这样重复几次糖样就做成了。想吃切一块就就可以了。
东阳人吃糖样也很讲究,只有到夏天才会吃。每逢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元节,东阳人们都不用做菜,直接拿糖样当主食。根据《东阳市志》记载,“糖样为夏秋冷食”。以前的农民见到有糖样卖,就会用湿谷去换来吃,既方便又充饥。吃糖样也是为了祭祖。
今年中元节,我也和家人们回到故乡一起吃糖样,一边怀念过世的亲人。
篇二:家乡的风俗500字六年级作文
堵门
杭州市时代小学六(4)班 翟子墨
堵门是一种婚俗。在结婚仪式前,新娘和她的亲朋好友、新郎和他的亲戚朋友都会来参加。爸爸说,在古代,女子嫁人后就会住到新郎家,和父母的关系会逐渐淡化。女方父母认为自己的女儿不能被轻易娶走,要考验一下新郎能不能照顾好新娘,堵门这一考验新郎的方式就此诞生了。
爸爸妈妈结婚时也有堵门这一环节。当时,妈妈坐在家里等爸爸来接他,而爸爸则要闯过几道“门”到妈妈卧室里去。但是,从单元门到卧室门都有妈妈的亲戚朋友把守,他们会问各种问题让爸爸回答,答上来了,就让爸爸过去;没答上,就只能给他们发红包啊什么的“贿赂”他们,才能让爸爸过去。好不容易进了妈妈的卧室,爸爸为妈妈穿好鞋,和妈妈手拉手下楼。当晚,爸爸妈妈便结婚了。
大前年,我的姑姑结婚,我和父母特意坐火车去南京庆贺,也体验了一回堵门习俗。在姑姑小区里,第一关——单元门,由我和其他小朋友坐镇。新郎一来,我就张开双臂拦住他,大眼一瞪:“不许过!要先回答我的问题。先背首《满江红》,展示自己的文化水平。”新郎挠了挠头:“不会背,不会背;来,发红包,发红包!”他给每个人发了红包后,他想过去,却又被我拦住了,继续问:“新郎还得有数理功底。马上告诉我,1加到10是多少?”“55。”他脱口而出。我继续问他:“外语也是新郎的必修课。请问“婚礼”英文怎么说?”新郎摇摇头,又给我们发了红包,我才让他过。
新郎好不容易到了姑姑家门口,发现爸爸正守在那儿。爸爸问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哪12个词。大家都笑了,觉得他背不出来,没想到他竟磕磕绊绊地背出来了。我们一起欢呼,爸爸也放他过了。
姑姑家是双层的,卧室在楼上。新郎闯过那么多关,还爬了十几层楼梯,终于到了姑姑家中,却发现我们守住了楼梯口。我喝住他:“不许过,蚕一生要脱几次皮?”哈哈,新郎又给我们发红包了。我们还考验了他的身体素质——俯卧撑20个!他连连摆手:“算了算了,做完就背不动新娘了!”他又发了红包才过。看着我手里的红包,我笑了,堵门太有意思了!新郎终于过了各个门,如愿背着新娘——我的姑姑下楼了。鞭炮响起来了!
当晚,婚礼顺利举行,我们打心里祝福这对新人。
篇三:家乡的风俗500字六年级作文
走马灯
杭州市时代小学六(4)班 龚语馨
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风俗文化,我最喜欢的是老家的“走马灯”。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走马灯”活动就开始了。
那天晚上,家家拿出几个灯笼,让人们提在手上。我和奶奶各提一个灯笼,走在乡间的小碎石路上,向大礼堂走去。
正走着,一阵阵“咚锵、咚锵、咚咚锵”的敲锣声由远而近,原来是“走马灯”开始了。一对“人马”向我们走来,领头的是一对孩子,孩子们脸上画了各色的妆,无不洋溢着微笑,眼中映出红色的火光。走在最前面的高个子,拿着一面大旗,身穿红白色袍子,当着敬业的“赶马人”。他的后面跟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马”。“小马”前面的肚子上系着一个立体的、用竹子编成的马头和马脖子,后面则系了“马”的后半身,“马”里面是空心的,放了一支蜡烛。烛光透过“马皮肤”上不同颜色的油纸,映出不同的颜色,与孩子们身上穿的衣服颜色一致。他们一手握马绳,一手拿马鞭,时不时换一换位置,我们被多样的颜色迷住了。等一队人走过,我们才反应过来,向“马队”奔去。
等我们赶到,礼堂已被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密不透风。我只听到人群的阵阵叫好声,急得我拉着奶奶在人群外围狂奔,终于找到一个小口,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头钻入人群。
哇!你看这表演,也是非同寻常啊!“领马人”先来了个单手倒空翻,一匹匹小马立刻跟上,音乐也“咚咚咚”响了起来,小马们在人们的喝彩声中,一匹匹向一个位置冲去,再猛地一跃,好像在越过草堆。紧接着“领马人”领着马儿原地转圈,转着转着,小匹“小红马”似乎有点晕了,到了一边打转,忽地又向队伍猛冲,队伍中的“马匹”也向“红马”冲去。“天哪,难道要撞到一起了?”我不禁为“小红马”捏了把汗。不料,他们将“小红马”围到中间,开始绕着“红马”表演转圈,变花式。“小红马”趁着观众在周边喝彩,转入马群一同表演,各色的马儿晃得人眼花缭乱,拍手声一波又一波,一浪高过一浪……
渐渐地,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表演一共持续了三十多分钟。等收了场子,表演者站成一排,向大家鞠躬,人们才意犹未尽地一边讨论精彩的表演,一边走回家去。
正是村里有了“走马灯”这一丰富的风俗文化,才让乡亲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篇四:家乡的风俗500字六年级作文
浦江板凳龙
杭州市时代小学六(4)班 陈诺
每逢正月初一,浦江的大街小巷就开始热闹起来了。一群老百姓肩上扛着木板做成的灯笼,迈着轻盈舞步,走街串巷表演舞龙。这便是我家乡独有的风俗——舞板凳龙了。
……此处隐藏4462个字……舟盛会莫属。西溪龙舟历史悠久,据说始于唐、盛于南宋、兴于明朝中叶,清乾隆皇帝南巡时御封为“龙舟胜会”。千百年来,西溪一带的村民每年到了端午都会赛龙舟。记得有一年端午节,我同爸爸妈妈一起到西溪湿地观看龙舟赛。到达的时候河两岸已经挤满了观众,到处彩旗飘扬,人声鼎沸。“快看,满天装来了!”爸爸兴奋地指着前方喊。我看见从河的那头缓缓驶来一艘五彩斑斓的大船,上面插满了各色鲜艳的旗帜,船上的人也都穿着鲜艳的服装,头上围着黄色的头巾,有的坐着有的站着,对着岸边的观众挥手,边唱边舞。“哦,原来满天装就是表演船啊!”我不禁赞叹道。
很快,第一条插着蓝色号码牌的龙舟驶过来了,船身有10米多,船前的龙头高高地昂着,铜铃般大的黑眼珠鼓鼓地瞪着,一副威风凛凛的模样。只见那龙身是金黄色的,龙头为赤红色,两条飞扬的龙须则漆成了深蓝色,我仿佛在空气中闻到了一股新鲜的油漆味,中间还夹带着一丝香囊的草药味和粽子的清香味。船上的选手统一黑色短袖,头上围着白色头巾,腰间系着紫色腰带,手握船桨,脸上流露出志在必得的神情。岸边顿时掌声四起,我也不禁拍起手来。龙舟一条一条鱼贯而出,陆陆续续地进入了比赛河道。起点处立着一杆黄底红边的旗幡,上书“起点”两个大字,正迎风招展,很是威风。人群渐渐安静下来,比赛就要开始了,我似乎闻到了空气中的“火药味”……
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顿时湖面上锣鼓喧天,彩旗飘扬,所有身着鲜艳服装的选手喊着整齐而响亮的口号,动作一致地划着浆,身体犹如波浪一般前俯后仰,龙舟像箭一般窜了出去。我的眼睛被其中一条龙舟吸引住了,上面的选手都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有男有女,都穿着橘红色的救生服。有一个老外甚至举起一只手,忙里偷闲地笑着向岸边的观众挥手致意呢!“怎么还有外国人呢?”我好奇地问。“这是国际交流服务中心队!”妈妈指着船上立着的队旗说。
我发现每条船的船尾都站着一名壮汉,他的浆特别长,是左右划动,我猜那一定是掌握方向的。船中间有一人敲一下锣,擂一下鼓,大声喊着“一二,一二……”指挥着划船的节奏,给队员鼓劲。一时间口号响彻云霄,大家你追我赶,河面上,顿时水花四溅,空中翻腾起一股水草的气息。
冠军队伍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获胜的选手和所有观众都一起大声鼓掌、欢呼起来,犹如排山倒海,现场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我奔跑着,跳跃着,仿佛是自己赢得了比赛的胜利!
看完精彩的龙舟比赛,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体会到像西溪龙舟这样的中国传统习俗,真是值得我们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篇十二:家乡的风俗500字六年级作文
杭州的龙舟
杭州市时代小学六(4)班 许舒雯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又称“龙舟节”。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自然是赛龙舟了。
妈妈说,赛龙舟这一习俗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据说,楚国诗人屈原因国家衰亡而投江,楚国人们急忙划船找屈原。他们争先恐后,一直没有找到。之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就借龙舟驱散江中鱼虾,从春秋到现在,人们常常划动龙舟,纪念这位伟大的英雄。
龙舟,自然是与龙相似的船。它们往往像一条条在水中遨游的水龙,龙首高昂,好似随时准备腾空而起。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区不同,龙舟也不同。如杭州的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舟狭长,龙头呈黑色。整条龙舟上都有木雕鳞甲,有时还会有纱灯、锣鼓、旗帜等装饰。
宋代诗人张榘在《念奴桥》中写: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这让我想到了五月初五河边龙舟争相竞赛,高举旗帜,奋擂击鼓,一争高下的场景。那一天,无论小孩、大人,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都早早到河边等龙舟,给宁静的河岸增添了几分热闹。人们焦急地等待龙舟出现。不知谁大喊一声:“龙舟来了!”成百上千人的目光一瞬间聚集在河的上游。“咚咚咚”一艘龙舟伴着喜庆的锣鼓声出现了。接着,第二艘、第三艘……一条条龙舟飞驰而过。后面的紧追不舍,前面的也不甘示弱。龙舟在这样你追我赶中,随着锣鼓消失在河的尽头。
赛龙舟,是中国的重要风俗,它不仅是一次比赛,还是工业水平的展示会。
篇十三:家乡的风俗500字六年级作文
芝麻汤圆
杭州市时代小学六(4)班 杨介梵
在老杭州人的观念中,吃完年夜饭,必做的肯定是第二天的早饭——汤圆啦!
听外婆跟我说,做汤圆老有讲究了。外婆说,她那时候啊,根本没有电动磨粉机,得先拿着黑芝麻,去邻居家借用石磨,使用浑身力气转一圈又一圈,才能将芝麻磨成芝麻粉。当然这是在准备年夜饭吃食前就应该做的了。
准备好芝麻粉,接下来就是把大锅烧热,把猪油、芝麻粉与白糖一股脑儿全倒进去翻炒,直到将其炒成糊状,再关火盛出,放在一边晾凉。这就是馅儿了。
等晾凉后,把馅儿搓成一个约山核桃大小的圆球,再在事先准备好的竹匾上倒上糯米粉。接着,把黑芝麻球放在匾里不断顺时针及逆时针晃动,抖动,等到“黑脸大汉”穿上了“银装”,一颗颗雪白的汤圆就做好了。这个过程相当讲究,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技巧,一般都是由“老师傅”——太奶奶来完成。
另外,这做汤圆的时间也大有讲究。照规矩,在年夜饭以后,大家围坐一圈,一起动手搓馅,由“老师傅”负责“擂”汤圆,所以这种汤圆也被称为“擂大”。做汤圆必须在午夜前完成,用做第二天一早全家的早餐,大概是寓意一年团团圆圆吧。
做好的汤圆静置一夜,第二天大家起来煮着吃,满口美味和心意。
杭州人过年就是这样,不仅与众不同,还极有特色。你说呢?
篇十四:家乡的风俗500字六年级作文
腊八粥
杭州市时代小学六(4)班 于隽蘅
腊月初八要喝腊八粥,这是每一个杭州人都知道的传统习俗。
这好喝的腊八粥是怎么发明的呢?传说,这粥是明太祖朱元璋发明的。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有一次,他在柴房的老鼠洞中找到了各种各样的老鼠的存粮,用他们熬成了一大锅杂粮粥,用它果腹充饥。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当年那锅“救命粥”,便命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食混在一起的粥。又因为吃的这天刚好是腊月初八,便把这锅粥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的前一天晚上,外婆就把芸豆、红豆、绿豆、莲子、花生、糯米等食材,用清水洗净,放入碗中,用温水浸泡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外婆就把泡软的食材放入锅中,再加入桂圆肉、红枣、冰糖,倒入大半锅水,开大火煮沸,然后转小火慢炖,期间还要不停地搅动,以防沾锅。大约一个小时后,一股浓浓的香味从厨房里溢了出来,在屋里的各个地方弥漫开来。
腊八粥熬好后,我迫不及待的盛出一碗,舀起一大勺便往嘴里塞,舌头却被热粥烫出了两个泡。哎,真是心急喝不了热粥啊!
其实,不仅是每家每户,社区会熬腊八粥分送给孤寡老人,灵隐寺也会给在风雪中站岗的交警,为城市“扮靓”的环卫工人们,以及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送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
从杂粮粥到腊八粥,从暖胃到暖心,我相信,杭州的腊八粥会一定会继续传下去,温暖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