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换一种方式,换一种状态,就能看到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一、台儿庄
经过了听、看、拍、写,四个阶段后,我基本上了解了这一段历史:台儿庄战役,我方牺牲三万多人,日军折损一万余人。自古有云: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意思是说,这样的胜仗没有多大意义。如此不对等的胜利都如此有历史价值,为什么?
因为是第一次!我们,第一次打败了侵略者!
在台儿庄,我们参观了战役纪念博物馆,听导游讲解炮火纷飞的历史,乘画舫荡漾于京杭大运河之上……最后,我们来到了当年台儿庄大战留下的“弹孔墙”。
紧紧贴住墙壁,仰望着,将手插入弹孔之中。想来,这光滑的石壁在承受了近一月的战火后亦已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霜,砖瓦之间的缝隙凹凸不平。我轻轻一声叹息,遥想当年一枚炮弹在这里轰然炸响的情景。
一转身,本来在地上歇息的和平鸽“哗啦”一下飞得生机勃勃,犹如雪白的大海。它们身后,明亮的迎春花燃遍了古墙。
啊,这安宁的今天。
二、拜师礼
最后一天,我们进行了拜师礼。
不得不说,仪式感还是有的,尽管过程中有些疏漏,但同学们仍然洒下了热忱的泪水。
我们着以汉服,拜以揖礼,诵读《论语》,为老师奉茶。我想,在师生概念渐渐模糊淡化的今天,当这份仪式重新回归我们,在大多数人心中,它仍然有补课替代的神圣感。
让这份感情传承下去吧。在越来越喧闹,白天与黑夜混沌不清的今天,让我们心底一直怀着最干净的感情,走下去。
二、关于信仰
虽然在学校里中午也有配餐,但一桌人围在一张大桌子旁,那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呀。
每天吃饭的时候,我都十分欣慰我们组的状态:纪律良好,大家也有说有笑。
其中,因为我们的恩宇同学是回民,即信仰伊斯兰教(以前我对这个实在一无所知,还特地去查了百度),加上曾老又特意叮嘱过,所以每一道菜上桌,大家都会热切地问这问那。不论他能吃与否,我们都会咯咯地笑作一团。
我不知道这样对他有没有伤害,毕竟,我们对这些民族或宗教都了解太少。
我清楚地记得晓雅同学问他:你吃了猪肉会怎样呢?
他坦然回答:“不会怎样。”
“那为什么不能吃呢?”
他带着几分认真地说:“嗯……有的时候,你知道你不能吃,你就真的不能吃了。”
我还是相信信仰这种东西的。无论有谁告诉我,他真的真的因为信仰什么而不能做什么,我真的真的理解他的感受。
毕竟在很多时候,意念要比肉体强大得多。我也尊重每一个有着不同信仰的人。
无论理解与否,社会,确是因多彩而灿烂。
关于研学,主要感受尽于此文。
我觉得,研学还是利大于弊的。也许在过程中会有些繁琐,但它贴近生活,而生活所给予我们的收获,则是课本里所写不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