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除夕这个合家团圆的夜晚,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张灯结彩。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们家的“饺子流水线”又要忙起来了。
和面是妈妈的拿手活儿,她和出来的面软硬度恰到好处。妈妈一边倒水,一边用筷子搅着盆里的面粉,那细密的面粉慢慢变成“面絮”,妈妈又娴熟地将“面絮”揉成一个柔软、光滑却又劲道的面团。
面和完了要“醒”一会儿,待它醒好了,妈妈将面团从中间掏了一个洞,两只手轮翻捏挤面团,手速越来越快,两手间好像是不停旋转着一个越来越大的“方向盘”,“方向盘”的粗细刚刚好的时候,妈妈用手指迅速在某处捏断,它就软软地被平铺在面板上,无比舒服地任由妈妈给它做全身的按摩、揉搓,揉出苗条的好身材。
这时候爷爷奶奶摩拳擦掌开始上阵了,他们的活计是“揪剂子”。别小瞧了这揪剂子,是用东北话中所谓的“寸劲”把它揪成一个个面剂子。“寸劲”可很有讲究,慢了会拉丝,手劲不对剂子也揪不圆。晚辈们来压剂子,剂子的断面要立在面板上,蘸点薄面,然后从我们肉肉的手掌心压下去,剂子秒变成圆润、紧实的圆饼,中间高四周低,看起来凹凸有致。
开始擀皮儿了,妈妈和爷爷继续上阵。只见他们的擀面杖动了几动,面皮飞速转起来,两个中间厚四周薄的饺子皮就好了,妈妈还把饺子皮儿擀出一个天然的凹兜,方便装馅料哦!
馅儿是早就和好的。我们家年三十儿的饺子馅料通常都是韭菜虾仁,寓意是“久财”,拌馅儿时适量放些料酒和调料,去腥增香,皮儿和馅儿都备好了,现在就下剩下包和煮了。
包饺子,捏褶也是很有讲究的。妈妈两手对握,两个食指搭在一起,盛满馅料的饺子皮一边安静地躺在食指上,另一边被两个拇指轻轻地送达食指,牢牢捏在一起,完美会师,一个带着木耳边的大元宝饺子就捏好了。奶奶却是另一种操作,她怕露馅,所以馅料放得较少,奶奶不大会捏褶,但她会小心翼翼地从一边捏合到另一边,饺子边平平展展的,捏得也很结实。但由于馅少的缘故,奶奶包的饺子很少有立起来的,她便会打趣说:“看看,我这人懒,包的饺子也懒,都只想躺着”。终于,这圆润白嫩的饺子下锅了,在沸腾的水里上下翻飞、晶莹剔透。
为什么这小小的饺子竟有如此多的寓意?它是在一千八百年前由张仲景发明的驱寒药物,为大家治疗耳朵冻伤,“娇耳”渐渐就变成了家喻户晓的美食。饺子的另一个名字叫“交子”,在昼夜交替的时候吃饺子,有喜庆团圆的意思。此外,饺子长得像元宝,除夕之夜吃元宝一样的饺子也有“招财进宝”的寓意。饺子的传承一是为了纪念张仲景,二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一盘盘吹弹可破的饺子被端上了餐桌,盛到碗里咬上一口,面皮劲道、虾仁Q弹、韭菜鲜香,真是人间美味。一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在一个和平的国度享受着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感受着祖国民俗文化的历史悠长,真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