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是《磨坊信札》《星期一故事集》的故事合集。这些作品文字干练简洁,构思新颖,浸润了作者都德强烈的爱国热情。
让我们先来看看故事情节。本小说集所包含的短篇小说,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作品尤为突出。比如《最后一课》,讲述了普法战争中法军战败,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割让普鲁士,普鲁士军队下令,这两个地区只准使用德语。这一天,贪玩厌学的“我”十分内疚,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作品中有一句十分深刻的话“一个民族沦为奴隶,只要牢牢掌握自己的语言,就等于掌握了监狱的钥匙……”
又比如《小馅饼》一文,讲述了沦陷的小城中送馅饼的小男孩被一支漂亮盛大的节日队伍吸引,卷入了人流。没吃到馅饼的波尼卡尔先生勃然大怒,匆匆出门,没想到被当成可疑分子被捕,经过一天的颠沛流离,他竟意外碰到了送馅饼的小男孩。本文揭露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嘲讽头脑不清的士兵。
这些文章都从小处着手,如小馅饼、编故事让祖父康复、将军打台球,但最终都会揭露社会现实,并予以批判。
但这节课的重点是,看一本书,如果作者干过编剧,故事情节要好看,需要有人物服务于剧情;而如果是塑造人物的话,那么就要用大量剧情来铺垫,需要剧情服务于人物。
来,现在就让我来理清一下人物品质吧。
举个例子,《柏林之围》中的茹沃上校,文中用了大量笔墨,来写他听说拿破仑战败后突然中风的情况,写出上校的忠诚、爱国,也通过人物,反映出当时巴黎的惨败。
我认为,一篇小说,要读重点,如果是塑造人物,就要细细读情节,好更加准确地了解人物,如果创造情节,也要看看人物都干了些什么。所以,一篇小说要在情节中品人物,通过人物反映背景、情节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