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书的故事作文

2021-09-22 16:18:30
我和书的故事作文

【篇一:我的读书故事】

宗依依

诗意流淌,剑气纵横,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是他心中所念;傲岸不羁,放浪形骸,歌月徘徊,望酒看红尘,是李白。

一壶酒,一场梦,醉意翩跹,潇洒,却也萧瑟。

他有“巨鳌莫戴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的豪惰壮志,随诗飘摇,却也望“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的目标,不仅是那天上飘渺的白玉京,也是高堂大殿的朱红袍。

因才入殿,本满怀欣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却也只是个舞文弄墨的文人罢了。然,即便如此,他依旧傲世独立,留于他心中的天下,自在逍遥,饮酒邀月,也因而添了例如“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典故。

而斯须之间,流水落花,是人生。这头桃李芳华开满首,那头便是秋月无言水寂流。人世悲欢,自于其中。

本可山居作诗,举杯对月,歌松吟竹,闲扫落花,自守本心,行坐安然。可外面的世界里,有河清海晏,有开元盛世,有山中安然静谧里没有的一切。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这样的盛世年华,李白,恍若谪仙,带着他的诗,和一腔热血,飘然而来。

然而,当他真正入了翰林院,这个自己曾向往过的地方,却是禁锢了他渴望伴君辅佐的豪情的牢狱。他本意气昂扬,渴望于那金銮殿,肆意抒发自己的才华,可日渐长,李白还是那个豪饮高歌,笔落惊风的李白,可如今的唐玄宗,却不是曾经那个站在开元盛世顶端的,那个意气风发的君王。

一支笔,本想绘山河好颜色,而入了层层官围,却只能以浓墨饰太平,以花言侍君兴。

有凌云之志,望问君辅国,却无济世之机,看蝇营狗苟,郁郁寡欢。他向往的,是姜尚,管仲,诸葛亮,是那乱世,却遍布豪杰的年代。而这他歌颂的平安盛世,却成了束缚脚步的镣铐。只能作个吟风弄月,歌功颂德的词臣,以一腔豪情壮志,装点他人锦衣裳。

壮志未酬,浊酒入肠,徒有寂凉,便如东方朔,身于朝野,却不受重用,问其缘由,是因倾世之才,人妒献谗言罢了。

“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他不许,自己的雄才大略被埋没淤泥,更不许,自己处于庸常谄媚之辈。“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终是淡了他的一颗雄心。

太平终去,乱世即来。李白,是诗仙,更是丈夫和父亲,不能独自苟安。沙尘摆幽州,烽火连朔方。北方,狼烟四起,战火不息,生灵涂炭,他,走得慌忙。

本应咏山吟月,可剩下的,只有他一颗焦苦痛灼的心。摇乎动荡的年光,碾压了他的执着。

李白人生可谓放荡无羁,却又萧索苦闷。

夙愿难了,牢狱之灾,流放之若,却不掩谪仙傲人风骨,把酒吟歌,长啸仰天,人生困顿,命运多蹇,叫他活得足够尽情。

他,不叹风萧萧,雨飘飘,只看明月来相照,世人有世人的谗言媚语,他也有他的山中仙境,有他的乐观豁达,自作他的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若捧一颗赤子心,身不逢时,自心逍遥。愿似李白狂放,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不做风中凌乱草,兀自凄凉,无病呻吟。

悲欢里,离合间,有一种叫诗的东西,引我走向千年前,他,所在的人世。

【篇二:我的读书故事】

蒋镇怿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除了家人,陪伴我最久的,或许只有书了。

亦许是偶然,我于一本古诗词书中,读到了李煜的《浣溪沙,起日已高三丈透》,特别是那句“佳人舞点金钦溜,酒恶时拈花蕊嗅。”从那时起,我唯独喜爱李煜的词。

后来,一位朋友推荐给我看《李煜词传》,渐渐地,我从中读懂了李煜的生命轨迹,读到了一个无可奈何,又无力回天的李煜。

"转烛飘道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谩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如果说李煜曾经对自己的人生做过总结,那么,这首《浣溪沙,转独飘莲一梦归》大概就是他的全部心曲了。“天教心愿与身违”的无奈,是对无常生命的啼血控诉。如转烛,似飘莲,必是一段难以言说的身世。

蓬草和蜡烛一样,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正如国亡兵败的李煜,心中的无奈与后悔全部涌上心头,可早已失去半壁江山的他,只能被命运去主宰。

莲叶形似柳叶,花色洁白,一旦过了生长季就会迅速枯萎,且与根部断开,遇风飞旋。亡国后被幽禁在汴京的李煜,根在江南,人在北地,他还不及飞蓬幸运,蓬草至少会待花开枯萎后才与根断绝,李煜却是壮年时就因战争迅速憔悴,就像一株正在花期的植物,受尽风雨摧残,又被连根拔起,移植到另一方土壤生存。无论是“转烛”,还是“飘蓬”,都不是李煜所希望的。回望过去的每件事,才突然发现,没有几件事是如意事。感慨之余,心中的惆怅达到极点,提笔写下了“天教心愿与身递”,把所有不如意之事责怪于天公身上。这既是李煜的自我安慰,也是一种逃避。

自责、悔恨……一切都已过去,一切都晚了;无奈、痛心、……融入了古词,诉说着一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句诗出自《虞美人》。这一词牌最初是吟味项羽宠妾虞姬的。才情如李煜,自然知道霸王别姬的故事。项羽唱着霸王歌,虞姬拔剑而舞,遂成绝响。

没有勾践忍辱复国的心胸,他本不该降;没有刘禅乐不思蜀的放纵,他本不该降。然而,他降了。在这之后,只能忍受亡国的屈辱,反复咀嚼痛苦与悔恨,在无限的叹息中透露出无法抑制的心殇,成为了李煜送命的导火线。

李煜和宋徽宗一样,书画、音律、填词等无一不通。有人曾叹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李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个被做皇帝耽误的词人——李煜,他的君王之命,词人之愁,我将永刻铭骨。

【篇三:我的读书故事】

朱恒逸

书,一直伴随在我左右,陪我度过了生命中的一个个春夏秋冬,与我共享喜怒哀乐。

自小我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周岁半时,外婆常给我读故事。那一口宜兴普通话每每逗得我咯咯直笑。那时读物匮乏,只几本小册子,外婆便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只记得有一回,外婆搬了张小板凳,一手捧着书,一手摇着蒲扇,在月光下读。可能是光线太暗,外婆漏读了一个“的”字。她话音未落,我便扯着嗓子叫喊起来:“阿婆,你少了个‘的’字!”四邻一阵哄笑,都啧啧称奇。如今回老家时,还时不时有人提起。

在读书方面我应当算一个“杂食动物”,无论是科普还是文学,一概来者不拒。看的书可谓是五花八门,天文、地理、历史……这些书开拓了我的眼界也丰富了我的知识。犹记要求党员“学习强国”之时,其中“挑战答题”让母亲头痛不已,时常是做了十多分钟也得不到积分。为此,母亲是叫苦不喋。我于心不忍,便坐在她身旁,做起了参谋,不到三分钟,就完成了任务。母亲为此叹服不已。又因她爱读武侠小说,便送我外号“江湖百晓生”。

对我而言 ……此处隐藏6094个字……,但仍如此段所说,忧国忧民,从容达观。

宋神宗时期,面对积贫积弱的局面,皇帝锐意改革,以求富国强兵,将改革大任交给了王安石。宋神宗与王安石意志坚定,义无反顾地向前走,殊不知犯下了一个难以弥补的错误。正如宋朝大臣唐介所说:“王安石固然好学,但泥古不化,所以议论每多迂阔,若其执政,必定多有变更,想治反乱。”因此使得苏轼无条件地站到了反变法派的一边。在他忧国忧民崇高精神的鼓舞下,他为他所认定的真理进行倔强的争执。起先他以“朅来东游慕人爵”一句来暗暗地讽刺官场的争斗如儿戏一般。到后来他直白地抗议道“但苦世论隘,聒耳如蜩蝉。”终于触怒了宋神宗与王安石,将其通判杭州。他仍旧从容不迫,并没有做什么抱怨。

“眼看时世力难任,贪恋君恩退未能。”他怀着矛盾的心情来到了杭州。

他在杭州虽情不自禁地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但在位三年,本着一名正直的封建官员的良心和他所独具的广博深厚的仁爱之情,尽心尽力,为民造福。在熙宁五年的秋天,苏轼与知州陈襄着手解决“六井不治,百姓饮水困难”的问题。第二年,江淮大旱,杭州人民依靠这六口井,不仅饮水不愁,而且还有足够的甘泉。因此他以“余以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于井竭,非岁之所常有也。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告诫后人有备方能无患。后来朝廷令下,苏轼又移任密州。

他虽自恃“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何等壮志凌云。可如今仕途奔波近二十年,接连进谏却一直不被采纳,真是“崎岖世路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苏轼对自己的人生发出感叹。

到密州境内,他帮助农民。“唯有悯农心尚在”,他与农民一起劳作,共同抵御蝗灾。他以他精明练达的才干,踏实勤政的精神,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工作,使得他忧国忧民的形象表现地淋漓尽致。农民们对他身先士卒的品质也加以了传颂与赞扬……他不仅在密州有丰功伟绩,在徐州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年来,他与徐州人民一起斗洪水、筑长堤,深受人民爱戴。他临走前,乡亲们都“洗盏拜马前,请寿使君公”,感谢苏轼带领他们战胜洪水,保全家园。苏轼却不肯居功,答谢乡亲们“举鞭谢父老,正坐使君穷”。

历经艰难的苏轼,面对支持变法者的压迫,他没有一味消沉,破罐破摔,而是从容镇定,开朗达观;到地方后,他没有只顾游山玩水,消遣度日,而是身先士卒,忧国忧民。他又接连上书朝廷,真正做到了吟啸徐行迎风雨,德泽雅韵满天下。

我将学习苏轼,做一个从容达观,爱国爱民的人,无论人生风顺亦或坎坷。

【篇十一:我的读书故事】

张译丹

初闻李煜,因他的《虞美人》,年少,只知他是亡国之君,却忽略了他的才华横溢。

翻开《李煜传》,历史历历在目。

他,生于帝王之家,无心政治,却不得不执掌江山。他要的不过是“一壶酒,一竿纶”,可却得到了别人眼中垂诞三尺的王位,这于他并非命远的厚赠,反而是生命的负累。

他经历着大起大落的人生,以诗文为命,缆尽繁华,看遍破碎,以泪书情。

读着他的作品,他笔下的一江哀痛,浇灌了千古人的愁肠,时至今日,我仍能感受到他彻骨的悲欢。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一恨承长东!”

复读《相见观-林花谢了春红》,“几时重”一问,问得清醒,花从枝头落下不能返回,就像人之丧国,无法重新恢复,一字一句,我仿佛被他感染,沉哀无限。

“寂寞梧桐深院锁请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离愁如同乱丝,剪不断,又理不清,愁恨幽深绵长,我似乎感受到他沦为阶下因的耻辱,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愁吗?怨吗?可是这一切都没有用,他只能无奈的叹气,一身才华,词中却只剩无奈。

“深院静,小庭空,断读寒砧断读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重阅《捣练子令-深院静》诗句中“夜长人不寐”的无奈,和无处不在的月光、秋意,一同渗透到心中,他的愁、怨使千百年后的我也为之忧,与尔同销万古愁!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价声新月似当年。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再品《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他不仅是在伤春,更是在抒发怀旧之情。想起往日的时光,如今,他只能沦为他国的俘虏,换做是谁,能不恨,不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他最为出名的词了,但也成了他的绝笔。我能感受到他对昔日故国的怀恋,以及不甘做受尽屈辱的阶下囚,却又无可念何的郁闷,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怨恨之情。可他能有什么办法?国家亡了,先帝们的基业都在他手中毁了,当其他人都把恨积于他身上时,他难道不是最难过的吗?

花开一季,陨落成殇。漫天飞舞的花瓣,勾勒成南唐最后一抹绚烂。

喜欢李煜的词,喜欢他“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感慨,喜欢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悦,喜欢他如梦如幻一生的悲歌欢泪,喜欢他词间谈淡的无奈和哀怨!

【篇十二:我的读书故事】

金肖一

自幼与书不和,不爱看书,但为骗过唠叨的母亲,自创佳法。

每逢母亲叫我读书,我就先乖乖答应,进书房时,总会顺手“揣平板”,然后把门一关,先拿起书装会儿样子,妈妈总会在这个时候进来视察。我表面淡定不迫,实则内心小鹿乱撞。待门外脚步声渐远,便悄悄倒扣书本,小心翼翼地从厚厚的书堆中取出那本平板,把音量调到最低,然后打开百度,点开小视频,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耳朵还时不时听听门外有没有妈妈的脚步声,心里“怦怦”不停。只要听到,我就手忙脚乱地退出,然后合上,藏好,再顶着大汗打开书本,惊险无比。等到妈妈说可以结束了,我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冲出书房。

但渐渐,我发现,其实书也没有那么枯燥,只是我把它想复杂了。

一次偶然的读书节,妈妈帮我报了名,第一项就是要静坐看书40分钟。一听这个题目,我就已经全身哆嗦,被迫拿起书。起初,我坐在椅子上,屁股上像是长了大头钉,但看一会发现这书还挺不错的,每个故事结尾都能看懂一点道理。于是,我就一点一点往下看去,津津乐道。自此,书与我不再是天敌,之后的每晚我都习惯拿本书,在床上看。渐渐地,我发现我的作文文采渐渐好起来了,语句用词精美了。所以,现在的我极乐意看书。

小学时,课上我还偷看过书呢!偷偷把书放在桌肚里一半,看完一页不动声色地悄悄翻一页,可好景不长,还没看一会就被老师发现了。是我做得太明显了?还是位置(在第一排)的问题?最后,那本不幸的课外书成为了老师的“俘虏”,我也有幸“拜访”了一次“办公室圣地”,听老师生动的“致辞”。

家里,一个大晴天,妈妈让我帮她拿衣架,可我正在乐陶陶地看着书,就心不在焉地端着书跨进房门,拿起衣架,只觉得手一下沉了下去,也没在意,头也不抬地看着书,可走到阳台,却听到妈妈“咯咯”的笑。原来,我连衣服带衣架全整过来了!

书,是道路上的启明灯,他不仅为我提供丰富的精神粮食,还陶冶了我的品格,使我懂得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我和书的故事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