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在陕北榆林,这里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春节更为热闹。
按照家乡的老规矩,春节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腊八差不多就是腊月的七九八九,老一辈的人说:“七九八九,冻得拉门叫狗”,这是一年最冷的时候,在腊八那天,家家都做腊八粥,也就是我们现在常吃的八宝粥。
从腊八起,每家每户都要预备年货,买肉、鱼、鸡,也有买鞭炮等。办好年货,就要大扫除,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要把房子里打扫得一尘不染,寓意要把不好的东西扫走,企盼来年吉祥如意,事事顺心。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在我们陕北,这天晚上是送灶爷上天,家家都吃羊肉臊子擀长杂面,寓意长长久久。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因为春节马上就到了,家家户户要做年饭:肉丸子、酥鸡、猪肉转鸡、炸油糕、黄米馍馍、黄酒……到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除夕,是最值得我们庆祝的时刻,早上起来,每家每户都贴着对联,贴着“倒福”,这样就表示福到家了。下午,大人们准备着一年中最丰盛最有意义的团圆饭,一切准备完毕,先让老一辈入座,派一位代表出去放一串鞭炮,炮声一响,全家人就可以动筷子了,小一辈的举起杯子向长辈们说祝福语,这样才能体现出家乡人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从这一刻起,鞭炮声连绵不绝,响彻云霄,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到了十二点整,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意味着新一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包饺子吃,饺子里面必须包硬币,谁吃出来硬币,预示着今年事事顺心,大吉大利。吃完饺子,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去长辈家拜年,然后是平辈间相互拜年,即是“拜年”,又是吃“年酒”。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长辈们都给小孩子们发红包,当然在春节里,千万不要说不吉利的话,否则会被长辈埋怨,说你不懂规矩。
初六一过,我们陕北最有特色的秧歌闪亮登场,男女身着彩服,男的用毛巾包头,手持彩伞,女的双手持彩扇,秧歌动作丰富,豪迈粗犷,潇洒大方,充分体现了家乡人民淳朴憨厚、开朗乐观的性格。
元宵节是最热闹的时候。晚上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家家的灯笼不一样,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纸灯,有的灯里还有小铃铛呢。外面有灯,家中也有灯。人们还会吃汤圆,有豆沙的,有花生的,有芝麻的,吃完汤圆,人们还要去转火塔塔,每人转三圈,寓意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一个充满吉庆,充满欢乐,充满喜悦,充满希望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