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年越来越近了。“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二十九这天,我们家不蒸馒头,要做老北京的传统年味小吃——排叉儿。
过年做吃食可是一个大工程,在我眼里,炸排叉儿是一项隆重热闹的活动。爷爷坐镇,妈妈执“杖”,姑姑翻花儿,爸爸负责起锅烧油,炸排叉儿,我得跑前跑后运输、观战。
排叉儿好不好吃,和面是重要的一步。面一定要和得硬,这样才能压得薄,越薄,做出来的排叉越酥脆。妈妈往面粉里首先打入鸡蛋,做甜味的排叉,里面要放糖和白芝麻,咸味的放盐和黑芝麻,然后使上浑身的劲儿去揉面,最后,盆、手两净,不沾一星面粉。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一步——赶薄片儿。硬邦邦的面要擀得如纸片一样薄。这抄擀面杖的,掌握核心工艺。以前是奶奶,现在是妈妈。妈妈将面分成无数个小面团,擀成一张张薄饼,再切成一个个小方片儿。此时,我已经闻到了香甜的味道,开始流口水。
之后,接力棒就交到了姑姑手中,姑姑在切好的面片中间划上两刀,将两块面皮叠起来对折,从刀口处翻出,“花儿”就翻好了。成型的“花儿”不能放太久,要及时下锅,炸出的排叉儿才好看。
我很乐意来来回回运输,将成型的“花儿”送到“油炸区”。这时,该爸爸出手了,只听着,油锅中传出了“滋啦”的声音,我又忍不住咽口水了。随着爸爸一声“起锅”,第一波儿排叉儿捞出控油,倒入盆中。
我迫不及待抓起一个烫手的排叉儿,边吹边往嘴里送,咬一口,满嘴留香。我端着盆儿,拿给爷爷尝:“嗯,嘎嘣儿脆,还是老味道。”妈妈嘴里塞一个,姑姑嘴里塞一个……炸的速度赶不上吃的速度。“太香了,就是这个味儿。”“还是小时候的味道……”
天色渐渐擦黑,已经耗去大半天的时候。这时的我,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再看炸出的排叉儿,一盆一盆堆成了一座小山。整个家都充满了芝麻的香味儿,充满了年的味道。